雲林縣台塑六輕失火不久前才剛落幕,接著又有地層下陷問題,使得雲林縣蘇縣長再度面對棘手的公共議題。這兩者都與生態環境(空汙與地層下陷)、生命健康(健康危害與影響高鐵安全)、農漁生產等議題有關。我不是蘇縣長,但希望從專業領域,嘗試提供公共議題解決的方式。
以地層下陷(或超抽地下水)議題為例說明,若問題不解決,不只危及低窪地區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如果造成高鐵行車安全,付出的成本可能更高,若造成台灣西部交通大亂,付出的社會成本將非常驚人。地方政府固然有責任解決地層下陷問題,但中央也不能卸責。
雲林縣台塑六輕失火不久前才剛落幕,接著又有地層下陷問題,使得雲林縣蘇縣長再度面對棘手的公共議題。這兩者都與生態環境(空汙與地層下陷)、生命健康(健康危害與影響高鐵安全)、農漁生產等議題有關。我不是蘇縣長,但希望從專業領域,嘗試提供公共議題解決的方式。
以地層下陷(或超抽地下水)議題為例說明,若問題不解決,不只危及低窪地區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如果造成高鐵行車安全,付出的成本可能更高,若造成台灣西部交通大亂,付出的社會成本將非常驚人。地方政府固然有責任解決地層下陷問題,但中央也不能卸責。
觀光和熱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短暫逃離日常的瑣事;對觀光客來說,到異國旅遊,最好是維持浪漫的想像。到泰國,你寧願不去想紅衫軍或是黃衫軍;到日本,最好不要提到第二個十年蕭條。出國思考該國深層的結構問題,這似乎不是觀光客的義務。
但這是馬尼拉巴士挾持事件中,香港遊客面臨的宿命;一場突發的人質事件,將一次異地的旅遊,轉化成兩種政治模式間的撞擊。有點巧合的,這兩種政治模式某種程度是可以互補的,所以衝擊也特別強烈。
ECFA通過之後,顯然台灣將越來越不能迴避面對中國。問題是,我們要用什麼姿態面對呢?
最近,清華大學吳介民教授在一本合編的新書《秩序繽紛的年代中》寫了一篇重要文章〈第三種中國想像〉,提到目前想像中國的方式延續著藍綠二分的對立邏輯。第一種觀點只看到財富與機會,認為台灣唯一出路在中國,為了經濟可以犧牲責任政治與民主人權。第二種觀點則看到威脅與風險,認為與中國交往過程中台灣一直都是受害者。但這種想像都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擁抱中國,不見得就能給台灣帶來繁榮;而迴避中國,未必能保障台灣安全。
據悉教育部以經費拮据為由,九十九學年度的「教學卓越」預算,將由五十億減為二十五億。相對於爭議最多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預算,最後卻全數保留一毛不刪,這種厚彼薄此、欺貧重富的決策,看在數十所爭取「教學卓越」的大學師生眼裡,只能徒呼奈何!
長久以來,台灣高等教育一直是「劫貧濟富」、「抑私揚公」,並且一再複製、強化階級宿命。弱勢學校與學生在政府不斷的向「強者傾斜」政策下,幾無翻身的機會。
立秋前後,北半球數以千萬計的候鳥開始南向大遷徙,先發部隊大約在八月下旬到達台灣,九月到十月是高峰期,尾聲拉到十一月底。賞鳥活動在台灣經過三十多年的推廣之後已漸成熟,今年秋季可望更有一番人鳥相見歡的盛況。我們建議全國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善盡地主之誼,一起走出戶外,與遠方到來的候鳥朋友面對面,說一聲:歡迎光臨!
台灣候鳥中,分布廣泛,幾乎所有的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城鄉公園及全國各大、中、小學校園都看得見的應該就是紅尾伯勞了。紅尾伯勞在台灣具有春秋過境和冬候鳥的雙重身分。每年秋風起就來到台灣寶島,過境的部分於九月間在恆春半島大量聚集,曾經被以「鳥仔踏」大量捕捉燒烤後賣給觀光客,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宣導加上取締,近年情況已大為改善。冬候鳥部分則相當均勻地分布在中低海拔有草有樹又有蟲的地方,東海大學一四○公頃的校地中曾有約八十隻的紀錄。
年幼的我,對當時的人、事、物其實是茫然的,而這些人和事對我日後的歲月將會產生的影響,當然更是一無所知。我的童稚的眼睛只比攝像機多了一份情緒而已;時日久遠,影像漫漶模糊,卻是情緒依然鮮明準確。
小學五年級唸了一半,我家從鳳山搬到高雄。鳳山在當時是個小鎮,而高雄到底是大城市,學校跟鳳山的就是不一樣。有一陣校方雷厲風行在鳳山從未聽說過的「說國語」運動:輪流選派一批學生做「國語糾察隊」,下課時間在校區各處巡邏,聽到有說「方言」的同學就記下班級和名字。我也被指派擔任過糾察隊,覺得無所適從,因為有時實在聽不清楚那個同學究竟是在說「方言」呢,還是只是說國語的口音特別重。更奇怪的是監督「說國語」的老師們,卻常聚在一起說台語;有些年紀大一點的男老師還會彼此說日本話。糾察隊也被搞糊塗了:日本話當然不是國語,但算不算方言呢?有個糾察隊員還很認真的問:「如果有同學說日本話要不要記名字?」
一位老員外,特別喜歡牡丹花,庭內庭外都種滿了牡丹。老員外採了幾朵牡丹花,送給一位老翁,老翁很開心的插在花瓶裡。
從賴幸媛在美談話及李亞飛來台發言以來,兩岸關係似乎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北京彷彿對馬政府兩岸政策的進度太慢(甚至認為似有倒退),表達不耐;另一方面,北京對馬政府兩岸政策的信任亦彷彿出現動搖。後者當然比前者更值得注意。
先談兩岸信任。台灣實施民主制度,因此主政者在維持兩岸政策的國際、兩岸及國內的平衡上較為困難。馬政府在維持「一中憲法」的原則下,在戰略上「一中各表」(仍是一中憲法),在戰術上「不統/不獨/不武」(還是一中憲法);這非但是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底線,也是馬政府對內執政正當性的基礎。然則,有何理由認為馬英九會捨棄「一中憲法」的根本立場?
最近國內經濟表現亮麗,國內生產毛額(GDP)連兩季二位數成長;台股近期雖因上市櫃公司半年報而震盪,仍較其他亞股穩定;馬政府視為上任以來最重要政績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亦已在6月底完成簽署,並獲立法院三讀通過,其生效後對經濟的正面效益更被高度期待。
但是,馬政府拚經濟的努力與亮麗成績並未反映在民意支持度上;執政黨的五都選情也未隨經濟佳績及ECFA上路而水漲船高,原本應有優勢的北二都選情反而還陷入膠著。此等現象讓馬政府及很多關心人士感到困惑不解。
明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已送到立法院待審,其中,總統府依立法院剛修正通過的「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將陳水扁停止禮遇。但因該項修法尚未經總統正式公布生效,被在野黨質疑是「提前減列」,不符程序正義。
這整場爭議,說起來原本沒必要。以現今情勢,沒有人會認為還要對陳水扁禮遇下去。而立院已通過的法案,總統應該很快就會公布之後生效。換言之,新法生效日期就在咫尺之近。
馬英九總統近日接受媒體專訪,不論從台灣人民或對岸當局的觀點分析,其中透露最重要的訊息,是兩岸「已經到了可以用協商取代對抗,用和解消弭衝突的時候了」。
他把兩岸都有意願改善關係,歸功於蔣經國開放到大陸探親的破冰之舉。民進黨執政八年,大家都明白陳水扁推行的是「鎖國政策」,視對岸為洪水猛獸。前兩天雖有該黨人物出來搶功,說對大陸開放是阿扁首先開始的,不值識者一笑。
放眼今天的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早就跳出二戰及冷戰的歷史陰影而找到新的定位。但台灣的政治與思維卻似乎一直被沉重的歷史觀壓得喘不過氣。
筆者最近在史丹福大學的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期間,抽空去翻閱近年解密的老蔣總統日記。在這長達五十幾年的上千萬字日記中,我只選擇性的讀了幾年,但所閱讀的每一篇,老蔣總統都在鉛印的月日底下用毛筆工整的寫下「雪恥」兩字。這是他的歷史,也是籠罩台灣幾十年的「反共」悲情史觀。
2009年「六四」20周年紀念熱潮中在香港出版的《100「六四」人 物20年》一書,百名「六四」人物的人名條目中也收入了「羅徵啟」 ,它揭示了羅徵啟當年曾經的殊異作用:「在八九學運中,深圳大學 成為5月中起全國高校中唯一一所聲援北京學潮期間的全部活動均得 到校方公開支持和後勤支援的大學,羅徵啟同情學生、主張對話、反 對暴力、堅持正義的鮮明立場是決定性的。」
可以不無遺憾地說,如果不是「六四」槍響打斷了中國政治改革的 和平演變進程,如果不是從趙紫陽、梁湘到羅徵啟等一批主張改革、 主張和平變革的體制內堅定的改革派人士因「六四」事件受到整肅清 洗,深圳作為中國走在最前的「民主特區」的實踐,及時邁開探索步 伐並取得一定實績,完全是可以預期的。
醫療的不確定性與醫療錯誤,加上民眾權利意識抬頭以及媒體推波助瀾等錯綜因素影響之下,近年來,醫療糾紛案件登上新聞版面的情形看似層出不窮。根據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醫事鑑定小組」的統計,司法和檢察機關送達該單位要求醫療糾紛鑑定的案件數目也逐年成長;例如,民國七十六年至八十四年之間平均每年約為一百二十八件,民國八十五年至民國八十九年之間平均每年約為二百五十七件,民國九十年則超過四百件。近幾年來,醫審會每年完成的醫療糾紛鑑定案平均達四百三十件,但是鑑定結果為醫療疏失的卻不到兩成。
ECFA順利簽署後,馬政府的「不統、不獨、不武」兩岸政策基調面臨愈來愈沉重的政治壓力。馬總統前天接受《中國時報》專訪,為「不統、不獨、不武」基調再度背書。他指出,大陸質疑他為何不談統一?但揠苗助長反而欲速則不達,他的想法是,兩岸應該在深度互動交流後,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上、從中華文化中尋找解決途徑。
馬總統在壓力下堅持兩岸政策基調的態度極為明確,對此我們完全理解。馬總統於2008年競選時是以「不統、不獨、不武」為競選訴求,因而得到超越傳統國民黨支持者的選票,他就任後也始終以全民總統自我定位。選舉訴求是他對選民的承諾,堅持選舉基本訴求是政治人物誠信的表現,國人應該肯定支持。
魯迅在其「魯迅小說論文集」選定清末四大譴責小說,包括:「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其中較不為人熟悉的「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雲(賽金花)的愛情婚姻為主軸,勾勒出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即自強運動)期間,清廷上層社會的生活。該書作者為曾樸,曾樸死後,其友張燕谷寫「續孽海花」使全書成六十回。「續孽海花」第32回有一段:「…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反把那種樹的人殺了,還有甚麼公理呢!…」應是成語「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出處。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意思,一般人都耳熟能詳,舉凡不必自己勞苦,就能享受前人辛苦耕耘成果者蓋皆屬之。許多企業家第二代享受父執輩辛苦打下的江山,日進斗金;許多大地主靠著政府的各項建設,坐享其成,都是實例。然而也有許多業者,認為自己非但沒有得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福蔭,反倒屢遭不平等待遇,因而覺得不平,甚至有「前人惹禍,後人遭殃」之嘆。
「現在可以維持這個速度穩健走下去,不必再快了!」馬英九總統接受《中國時報》專訪,對於就任兩年多來,兩岸政策與交流速度太快的質疑,明確表達立場。快,只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有效彌補前政府兩岸關係停滯的八年;在兩岸直航、大陸觀光客來台、乃至簽署ECFA、三讀通過法源讓陸生來台就讀等取得重大進展後,兩岸政策可以放慢腳步,在已有的良好基礎上,落實並深化兩岸交流的善意。
歷史進程往往在當下看不出端倪,或者對前景猶有迷惘,然而,走過一定的時空,夠長、夠久之後,再回首才會恍然,原來歷史的契機就在當時。
10年前,大陸一個17歲的少年,因考試7門科目不及格,而被迫留級重讀高一;一年後,又因7門功課不及格而不得不辦理休學。10年前這個教育體制的失敗者就是韓寒,10年後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談大陸教育的出路時說:「全中國大學教授加起來對公眾的影響力,趕不上一個韓寒」。韓寒的成功,豈不活生生地反映了中國教育的困境?
韓寒的成長不符合常規
中國大陸GDP世界第二,加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塵埃落地,這意味著台資企業能夠更便利地藉助更大的市場來實現發展。不過,機會也意味著改變,而且是戰略性的改變,改變的壓力對於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尤其沉重。
汽車為規模效益的行業
近日幾起對未成年人的性侵案,引起社會關注。一般民主國家皆訂有未成年人的性同意權年齡限制,我國亦不例外。原則上,任何人對未滿十六歲的人發生性行為,一律會被視為妨害性自主;發生性行為的雙方年齡差距愈大,行為人該負的責任也應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日益增多的未成年人的性行為,我們社會的處理方式,有改進必要。
但十六歲以下人發生性行為的對象,並不全然是成年人,也包括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針對此,刑法二二七條之一特別網開一面,十八歲以下之行為人得減輕或免除其刑,此即一般所稱「兩小無猜」條款。二二九條並敘明,「兩小無猜」採告訴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