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經濟表現亮麗,國內生產毛額(GDP)連兩季二位數成長;台股近期雖因上市櫃公司半年報而震盪,仍較其他亞股穩定;馬政府視為上任以來最重要政績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亦已在6月底完成簽署,並獲立法院三讀通過,其生效後對經濟的正面效益更被高度期待。

但是,馬政府拚經濟的努力與亮麗成績並未反映在民意支持度上;執政黨的五都選情也未隨經濟佳績及ECFA上路而水漲船高,原本應有優勢的北二都選情反而還陷入膠著。此等現象讓馬政府及很多關心人士感到困惑不解。

馬政府官員對於此一現象的解讀是,經濟高成長的表現要反映到失業率降低,並讓大多數人民能夠感受到成長果實,需要一段時間;ECFA早期收穫清單則要到明年初才生效,後續效益屆時才會逐步發酵。人民在「看得見,吃不到」的情況下,對領導者支持度及五都選情自難有加分效果。這樣的解讀雖有幾分道理,但未必是真正原因。如果大家回想2001年扁政府執政時,當年台灣經濟陷入50年來首次負成長,失業率飆升到5%以上,但民進黨在立委及地方選舉卻是連戰皆捷,顯見經濟好壞並非決定民意支持的唯一因素。

如果主政者仔細觀察國內民意的長期變化,不難發現執政態度才是決定民心向背的最關鍵因素。這裡所謂「執政態度」至少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施政用心與否。金融海嘯過後,台灣經濟跌深反彈,表現亮麗是國際經濟大勢使然,與政府經濟政策關係不大,但面對全球「新常態」,經濟變數愈來愈多,政府不能存有「報喜不報憂」的心態。看看美、歐、日乃至中國大陸領導人的經濟談話,雖皆不免要鼓舞士氣,但也提示風險,並積極籌謀對策;相較下,馬政府高調宣揚經濟政績,反是「異數」。更重要的是,台灣經濟成長仍然高度依賴資訊電子業的出口及相關投資,進而也加深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需從產業及就業結構調整、總體資源配置、城鄉建設、稅制、社會福利等不同層面著手,非短期可以奏效。政府要凸顯用心施政,就必須拿出一套前瞻務實、具體可行的對策,而不是隨波逐流,短線操作,讓人民失去信心。

第二,施政是否不被選舉扭曲。民進黨執政時,經濟施政最受詬病的就是選舉操作,尤其執政後期,行政院策劃「一周一利多」,並配合文宣積極拉抬選舉,但選舉結果證明這樣的施政完全不被人民接受。最近馬政府經濟施政愈來愈像扁政府,三不五時地推出未經成熟思考的短線政策,這種選舉與文宣掛帥的施政,對拉攏民心必然適得其反。

第三,施政是否激發人民的光榮感。就以ECFA來看,如果真能藉此打通台灣與國際接軌的任督二脈,開展全新格局,則必能激發人民的熱情與光榮感。但ECFA推動迄今,政府對如何開創台灣願景著墨極少,卻過於強調早收項目可免稅進軍大陸,且大陸農產品及敏感產品都不會進入台灣。這種植基於大陸「讓利」台灣的政策思維,如何能激發人民的光榮感?再者,兩岸政策涉及層面複雜,但政府顯然未顧及推動ECFA應做好的全民心理建設及配套,民意對ECFA的支持度未反映到馬、吳的支持度,自不令人意外。

最後,馬政府已執政兩年多,須對執政完全負責,若一再指責已在總統大選付出慘痛代價的前朝如何如何,既難獲得民意認同,也無助五都選情。多一分反省,用心施政,激發人民光榮感,才是贏得民心的唯一正確途徑。

 

【2010.09.02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