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可以維持這個速度穩健走下去,不必再快了!」馬英九總統接受《中國時報》專訪,對於就任兩年多來,兩岸政策與交流速度太快的質疑,明確表達立場。快,只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有效彌補前政府兩岸關係停滯的八年;在兩岸直航、大陸觀光客來台、乃至簽署ECFA、三讀通過法源讓陸生來台就讀等取得重大進展後,兩岸政策可以放慢腳步,在已有的良好基礎上,落實並深化兩岸交流的善意。
歷史進程往往在當下看不出端倪,或者對前景猶有迷惘,然而,走過一定的時空,夠長、夠久之後,再回首才會恍然,原來歷史的契機就在當時。
無可諱言,兩岸開放交流廿多年來,波折起伏不斷,前總統李登輝延續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的開放探親政策,並進一步擴大兩岸開放之初,沒有人想到,兩岸關係會在李登輝執政後期出現重大挫折,首次總統民選時的飛彈危機到李登輝第二任的戒急用忍,讓兩岸關係冷凝。
前總統陳水扁執政之初,以中間路線為訴求,亦不排斥兩岸交流,甚至也企圖嘗試李登輝時代的密使模式,為兩岸關係建立熱線或密祕對話窗口。沒有人會想到少數執政困境,竟成了陳水扁靠攏獨派以取暖的理由,選舉求勝的壓力,讓外交、兩岸經貿都成了選戰彈藥庫裡的槍砲,隨時上膛。儘管兩岸經貿交流並未因此實際停頓,但是,陳水扁聳動剛烈的政治語言,讓兩岸關係再從冷凝降至冰點以下,兩岸不唯善意消失,連最基本的互信也付諸闕如。
兩岸到底應該處於什麼樣的對應關係?馬英九用非常簡單的六個字形容:不統、不獨、不武。這六個字嚴格說來,並非馬總統的獨創,事實上,從蔣經國開放兩岸探親以來,台灣所持立場就是這麼簡單,不談統一、不能獨立、不要動武。
廿多年來,即使兩岸交流愈趨頻密,交流面向幾乎無所不包,但台灣人民對大陸政權根底裡的疑慮尚未消除,最重要的,兩岸隔絕近四十年,還不包括清代割台於日的五十年,兩岸社會發展確實有很大一段落差,這個落差不只是用經濟成長率,或者國民所得為衡量標準,兩岸甚至連日常用語、思維方式、生活態度都有不同,這些差異,需要比兩岸權力者想像得到的更長時間來磨合或調適。此時此刻對任何台灣領導人而言,若是倉卒與對岸啟動任何形式的政治談判,就像引爆彈藥庫一樣,毀掉的可能是自己的權力基礎。
同樣的,中華民國已經存在近百年,中華民國一百年走過的路,愈是艱辛愈是無法抹滅,「台灣獨立」這件事,具有現實面的致命危險,因為對岸不可能接受,只要觸及就可能造成兩岸再啟戰端,犧牲的反而是兩岸人民;感情面上,台灣獨立對許多人而言,是對中華民國的背叛,台灣內部同樣會有巨大分歧,不分黨派,沒有哪一個台灣領導人會輕觸政治火藥的引線。
至於不武,其實八二三金門戰役之後,兩岸即使有過緊張,卻再無烽火相向。所謂的「不武」不僅僅是兩岸不打仗,還得停止軍備競賽,兩岸隔海分治六十年,前半段台灣在美國奧援下,有過很長一段時間軍備能力超過大陸,但現在大陸已經成為國際強國,既是經濟強國,更是軍武強國,台灣沒本錢也沒道理,將有限資源耗費在軍備競賽上。但是,基本的軍事採購卻不能中斷,因為這是國家維持基本防衛能力的必要舉措,大陸也必須體會讓台灣自足的軍備,就是最具體的善意。
馬政府執政兩年多,兩岸關係邁開大步,數字會說話,從直航航班、兩岸經貿投資額、乃至兩岸人民觀光參訪人次,都有驚人的成長,但在數字之外,被多數人忽略的,則是馬政府札札實實創造了台海難以動搖的和平氛圍,誠如總統之言,韓戰六十年的此刻,朝鮮半島戰雲密布,全球關切東亞區域情勢,曾經被視為東海地區兩大燃點之一的台灣海峽,卻是「林蔭大道」!沒經歷過戰禍的人,或許很難理解林蔭大道多麼值得珍惜,期待這片得來不易的林蔭大道愈來愈茂密,兩岸和平愈來愈穩固。
2010.09.02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