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GDP世界第二,加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塵埃落地,這意味著台資企業能夠更便利地藉助更大的市場來實現發展。不過,機會也意味著改變,而且是戰略性的改變,改變的壓力對於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尤其沉重。
汽車為規模效益的行業
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一般也是規模效益的行業。據國際研究,轎車廠最小的有效規模為年產30萬輛,1990年中國大陸一汽、二汽分別與德國大眾和法國雪鐵龍簽署建設合資轎車廠,年產量分別定為15萬輛和30萬輛。
對於台灣而言,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生產最終成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缺乏規模效益,在開放市場上競爭力低下,而於規模經濟效應最突出的汽車工業,這一缺陷最為嚴重。
相反,隨著大陸經濟規模擴大,人均收入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國內可貿易品消費熱點不斷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度較高的商品轉移,中國大陸達到經濟生產規模的產業,從昔日的紡織服裝、家電發展到電子電信、汽車等產業,越來越多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原來因國內市場規模小而無法兼顧規模效益與競爭機制,現在因國內市場規模擴大而擺脫了這一困境,以汽車工業這一點最為突出。
對台灣那些身處規模效益突出行業、且生產最終成品的企業而言,假如繼續株守台灣,在開放的市場上,他們將不可能與大陸同行競爭。再考慮到大陸經濟規模躍居世界前列,賦予大陸較強的宏觀經濟穩定性,從而賦予大陸企業額外的優勢,即使在國外市場上,大陸同行的優勢也將日益展現。
儘管大陸將台資視為「特殊民族資本」而給予一系列優惠便利,儘管ECFA已經塵埃落地,但在兩岸分治的現行政治格局下,台灣企業不可能指望將大陸當做十足的本土市場,而享受其賦予的競爭優勢。
兩岸合作同享大國效應
面對這一局面,台灣企業該如何應對?
對台灣那些身處規模效益突出行業、且生產最終成品的企業而言,他們要做的是:儘快走出島內,與大陸同行開展資本、技術、生產等全方位合作,從而盡可能地享受大陸市場規模躍居世界前列的「大國效應」,而不是將大陸同行僅作為挾大市場優勢的競爭對手。在這一點上,裕隆汽車與東風集團、吉利集團、浙江中譽等大陸同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值得稱許。
涉及面更廣的是台灣眾多中小企業。自當年經濟起飛至今,台灣產業和經濟一向以「螞蟻雄兵」著稱,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為海內外成品廠商配套生產零組件,從皮帶扣、遙控器面板到汽車零組件,他們在許多不起眼的小產品上作出了大文章,在世界同行中名列前茅,表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
但筆者所見,這些企業大多數還是為島內或國外企業配套,為大陸企業配套者尚少。那麼,在越來越多的大陸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成品廠商,依託國內大市場優勢而占據越來越大全球市場份額之時,這些台資企業是否應當花費更多精力努力躋身大陸企業配套體系呢?
相信與外國企業相比,在同等條件下,大陸企業肯定會更樂於接受台資企業作為配套合作夥伴。
■本系列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