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後,北半球數以千萬計的候鳥開始南向大遷徙,先發部隊大約在八月下旬到達台灣,九月到十月是高峰期,尾聲拉到十一月底。賞鳥活動在台灣經過三十多年的推廣之後已漸成熟,今年秋季可望更有一番人鳥相見歡的盛況。我們建議全國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善盡地主之誼,一起走出戶外,與遠方到來的候鳥朋友面對面,說一聲:歡迎光臨!

     台灣候鳥中,分布廣泛,幾乎所有的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城鄉公園及全國各大、中、小學校園都看得見的應該就是紅尾伯勞了。紅尾伯勞在台灣具有春秋過境和冬候鳥的雙重身分。每年秋風起就來到台灣寶島,過境的部分於九月間在恆春半島大量聚集,曾經被以「鳥仔踏」大量捕捉燒烤後賣給觀光客,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宣導加上取締,近年情況已大為改善。冬候鳥部分則相當均勻地分布在中低海拔有草有樹又有蟲的地方,東海大學一四○公頃的校地中曾有約八十隻的紀錄。

     而有「國慶鳥」之稱的灰面鷲,相當準時地在每年十月十日前後從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東北等地南遷過境台灣,稍作休息再繼續往南的旅程。個體較小,數量較多的赤腹鷹則在九月間過境,墾丁國家公園的滿洲賞鷹活動每年吸引大群的愛鳥人士,今年還有天天猜隔日出現鷹數量的遊戲

     最近的國光石化的環境爭議,使中華白海豚名噪一時,其實大杓鷸也是中部西海岸溼地的重要指標物種。往年曾有三千隻以上的穩定族群,近年的顛沛流離只剩下不到一千隻,彰化鳥會關心的是今年的最大數量還會不會繼續下降。台灣的環境變遷相當大,候鳥也跟著消長,二十年前澄清湖和蘭陽溪口每年有大約六千隻的水鴨來度冬,中部的大肚溪口也有三千隻左右,後來這些勝景不再,反而比較集中在台北的華江橋一帶,高峰可達一萬隻,近年又大量減少。

     台灣名氣最大的候鳥是群聚在台南七股瀉湖的黑面琵鷺,該棲地現已成為「台江內海」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保育人員已經開始籌劃黑面琵鷺族群跨國同步調查工作。黑面琵鷺簡稱黑琵,和英文的Happy諧音,可以說是帶來幸福快樂的「福鳥」。

     聯合國第三次地球高峰會將於二○一二年在巴西舉辦,我們政府與民間宜及早準備,蒐集一些成功的故事去和全球關心環保和永續發展的朋友們分享。今年就以候鳥為主題,讓我們做一次稱職的主人,善待候鳥,在希望之島編織綠色的夢,也可以是新的「台灣經驗」。人與自然的和解之門可能就此打開,也為國家走向永續發展的坦途盡一分心力。

 

(作者

  • 陳炳煌
  • 任教於東海大學環工系、中華鳥會繫放中心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