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六四」20周年紀念熱潮中在香港出版的《100「六四」人 物20年》一書,百名「六四」人物的人名條目中也收入了「羅徵啟」 ,它揭示了羅徵啟當年曾經的殊異作用:「在八九學運中,深圳大學 成為5月中起全國高校中唯一一所聲援北京學潮期間的全部活動均得 到校方公開支持和後勤支援的大學,羅徵啟同情學生、主張對話、反 對暴力、堅持正義的鮮明立場是決定性的。」
可以不無遺憾地說,如果不是「六四」槍響打斷了中國政治改革的 和平演變進程,如果不是從趙紫陽、梁湘到羅徵啟等一批主張改革、 主張和平變革的體制內堅定的改革派人士因「六四」事件受到整肅清 洗,深圳作為中國走在最前的「民主特區」的實踐,及時邁開探索步 伐並取得一定實績,完全是可以預期的。
打破當局傳統禁區
羅徵啟執掌下的深圳大學在80年代的崢嶸歲月(1983年深圳大學建 校之初,羅由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任上調任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常務 副校長,後兼任校長直至「六四」遭開除黨籍並免去一切行政職務) 就自主創新,啟動過積極的大膽嘗試。80年代在中國的高校中,也是 在整個中國教育界中,唯一敢於打破中共數十年一以貫之的意識形態 禁區,提出「黨委治黨、校長治校、教授治學」辦校方針的就是深圳 大學,就是羅徵啟。
筆者當時在深圳大學出版中心任文科編輯,曾參與執編了當年總結 深大改革經驗的一本文集《深圳大學改革探索之路》(同濟大學出版 社,1989年6月版)。其中收錄有羅徵啟在1986年5月撰寫的〈從深圳 大學的改革看改革〉一文,重新翻讀此文,可以看到羅徵啟早在時屆 深大建校3周年之際(此時距深圳特區成立還不到6周年!)就大膽「 貢獻」了他在深圳大學對(中共)黨的「改革」經驗:
標新立特改革組織
「黨的組織生活和一切活動都不許占用工作時間。黨的幹部,從黨 委書記開始,都是兼職,實行業餘化和義務化。整黨也是在業餘進行 ,取消了專職政工隊伍,取消了浪費時間、形式主義的『政治學習』 」(頁7)。
「我們把『標新立特』作為我們學校的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 們,舊的事物是很難改造的,尤其是很難自動解體,自動退出歷史舞 台。我們的體會是必須在舊事物與舊事物之間,開闢新的工作面,建 立新的陣地,用新的來包圍舊的,吃掉舊的或再加以改造。」(頁9 )
當年,在深大,沒有內地那千篇一律砌起、與社會隔絕的高高圍牆 ,是中國唯一一所不設圍牆、不設門禁的大學;在深大,不設很難洗 脫精神控制與洗腦色彩的「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學生的情緒、心 理健康問題等等的諮詢、干預和援助,一律由心理行為指導辦公室受 過心理學、精神健康醫學專業訓練的人員負責進行;在深大,圖書館 裡堂堂陳列有海外出版的《爭鳴》、《動向》和《解放》(即今《開 放》)月刊等各種「反共」刊物,與《紅旗》雜誌、《支部生活》等 中共黨刊並排在書架上,向所有研究生和教工開放,隨便閱覽。
一線曙光曇花一現
在我剛到深大任編輯的最初日子,大約是1987年初,我和深大的一 群熱愛文學的學生喝酒聊天時,有一個學生的由衷感慨讓我記憶猶新 ,歷歷在目--他笑著說:「深大太好了,(在)深大的感覺就是沒 有共產黨!」
執政黨在公教單位業餘化,黨務幹部(包括黨委書記)兼職化,取 消專職政工人員,取消馬列主義「政治學習」,等等作為,誰能不說 這是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大膽改革、大膽改造的漂亮舉措呢?誰能不說 深圳大學這是邁開了嘗試解構全能社會的可貴第一步呢?誰能不說這 也是「民主特區」在深圳的最初一線曙光呢,哪怕它只是曇花一現而 夭折?
在這個需要嚴肅回望而又必得奮勇前行的重要時刻,請記住羅徵啟 這個名字,請記住深圳──這一段被遮蔽了的閃光歷史!請記住── 「民主特區」這個夢想!
讀書無禁區,探索無禁區,民主無禁區,中國無禁區──請,繼續 無畏地追尋! (2010年8月24日 於香港,全文完)
2010.09.01 旺報 /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