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個多月前台灣高等法院爆發法官集體貪汙事件,雖然更換新的司法首長,但社會上普遍瀰漫對司法不信任的氛圍。近日梁柏薰爆料北海宴、李文忠誹謗重判案、性侵六歲女童輕判案等,法院幾乎成為媒體圍剿的對象。
其實解嚴後的一系列司法改革,到三年前台北地檢署陳瑞仁檢察官起訴第一夫人吳淑珍女士,及最近高等行政法院就中科三期、四期,做出停工的裁決,這些起訴或判決在十年前幾乎不敢想像,甚至在數千年來的華人歷史中特別光彩耀眼,誰也不能否定司法的進步。
自從一個多月前台灣高等法院爆發法官集體貪汙事件,雖然更換新的司法首長,但社會上普遍瀰漫對司法不信任的氛圍。近日梁柏薰爆料北海宴、李文忠誹謗重判案、性侵六歲女童輕判案等,法院幾乎成為媒體圍剿的對象。
其實解嚴後的一系列司法改革,到三年前台北地檢署陳瑞仁檢察官起訴第一夫人吳淑珍女士,及最近高等行政法院就中科三期、四期,做出停工的裁決,這些起訴或判決在十年前幾乎不敢想像,甚至在數千年來的華人歷史中特別光彩耀眼,誰也不能否定司法的進步。
自己參與若干國家政策的研擬及討論,難免都會有些挫折。有些時候,政府需要遊說新觀念,但是總會碰到一些腦袋控固力的人;有些時候,觀念與政策都溝通順暢,惟偏偏主事者抓不到執行重點,讓人覺得事倍功半。
但是一般而言,這些挫折只會使我減少推動事務的衝勁,卻少有情緒上的傷感。政策推不順,唯一會讓我感到痛到心裡的,就是教育改革。看到年輕孩子一代一代在壓抑與扭曲的環境下受教,看到政策完全沒有方向感地變來變去卻使孩子們增加痛苦,我總有一種錐心刺骨的不忍。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美國國防部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出爐,這份國會授權進行的報告,被普遍認為是觀察美國政府對中國政策的良好指標,今年的報告有意料中的內容,也有令人意外之處。
其中有關中國戰略和戰術的詳細資訊,大部分都已在往年報告有所著墨,這是意料中的。然而,報告中令人意外的最主要內容是,儘管台海兩岸關係的「正面走勢」(意指台灣和中國在經濟層面上有更緊密關係),但「中國在台灣對岸的軍事部署持續有增無減。」
1978年,孫運璿當行政院長後,跟我提到辦一個兩岸談判的機制, 這件事起源於前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將軍的兒子李浩(Victor Li )跟我之間的聯繫。李浩在美國長大,原本在史丹福大學教法律,跟 美國國務院關係密切,後來轉到國會資助的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 做主任,離職後成了國際大律師。
緩和兩岸衝突
1972年,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後,每年夏天召開「國家建設研究會 」。我從1974年開始參加國建會,以不同身分出席過五、六次。國建 會每次都有特定的討論主題,有時候是討論學術問題,有時候則是討 論學制、將許多高中變成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如何提高教員待遇等 等。
當時蔣彥士蒐集了來自海外的建議,配合十大建設,召開了第二屆 國建會。我印象中這是我第一次出席國建會,那時候老蔣總統還在, 我見過他。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我恰好代表中央研究院到紐約的「 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ACLS)的總部辦事情。我和陳奇祿站在聯合 國廣場對街,眼看中華民國國旗緩緩降下,心裡確實很難過。我在青 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下長大,看見伴隨自己成長的旗子被降下去,怎 能不感慨。那時候中國共產黨在大陸上的所做所為確實也很糟糕,所 以我心裡實在覺得很悲苦。
70年代留美學生的情緒也受到國際政局的影響,十分激昂。保釣運 動開始的時候,一大批留學生湧向保釣的方向,尤其理工科的學生, 被拉走了三分之二,他們很快反台灣、親大陸。事實上,我不贊成這 件事,我對釣魚台主權歸屬我方一直不覺得有那麼充實的證據。釣魚 台實際上講起來應當屬於琉球的,所以我一直不介入這項議題,尤其 當中共拿它做為統戰工具,我更不贊成了。
有一對孿生兄弟,其中一個非常樂觀,而另一個則非常悲觀。一天,父親買了許多色澤鮮艷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孩子,另把樂觀的孩子放在一間堆滿馬糞的馬棚裡,他想對兩個孩子做一番性格改造。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喜歡那些新玩具呢?」「玩了就會壞。」孩子邊說邊哭。父親嘆了口氣,走進馬棚,他發現那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裡掏什麼。「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裡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又過了一天,父親送給兩個孩子每人半瓶飲料,悲觀的孩子沒喝,因為他看到只剩下半瓶了;樂觀的孩子拿起來高興地說:「太好了!還有半瓶呢!」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了家庭所得五等分所得比的統計,也就是將台灣最高收入廿%的家庭平均所得,與最低收入廿%的家庭平均所得做比較。二○○九年台灣的五等分所得比是六‧三四倍,十一年前(一九九九年)是五‧五倍,增加幅度不可謂小。
在主計處公布數據之外,也有媒體以財政部財稅中心的資料做計算,將所得分配細分為二十等分,進而計算最高所得五%與最低所得五%的平均所得倍數比。資料顯示,這五%高低所得比從一九九八年的卅二‧七四倍,一路飆升到二○○八年的六十六倍,上升幅度令人怵目驚心。
馬政府喊出黃金十年,並推出綠能產業等十大招商主軸,啟動招商計畫。但令金融業失望的是,在政府首長迄今提及的黃金十年方向中,遍尋不到台灣金融產業發展政策的影子。做為金融業主管機關的金管會雖然宣示將配合黃金十年,將金融業資金引導到公共建設,但就一個產業發展而言,需要的不是這種消極的配合,而是更積極的革新政策。
金融改革是持續性工作,隨著不同階段的市場發展需要,改革重點也會不同。如20021年推出258計畫,期望二年內清理金融體系的壞帳,將逾放比率降為5%、資本適足率提高為8%,成就了「一次金改」;接續推出但引發爭議的「二次金改」,則是推動金融機構的大型化及國際競爭力。這幾年,台灣金融業最大的經營困境已轉為兩岸市場管制。因此,馬政府推動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打開了大陸市場這扇門,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則幫台資金融業爭取了相對有利的登陸條件,為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如今,在突破兩岸金融市場障礙後,金融業的下一個發展方向,更需要政府籌劃藍圖。
敏感的人可能都會察覺,最近報紙上兩則新聞出現的奇異對照。一則是:少年殺手廖國豪投案時說,「都是台灣教育害了我」;另一則是:台北市擬試辦五歲兒童的資優教育。
同一天的兩則新聞,以強烈的反差洩漏了台灣教育的秘密。這個秘密其實是公開的:在台灣,教育不斷趨向功利主義與工具意義,它的邏輯是優勝劣敗,它的目的只是替社會找出具有競爭力的個體,幫社會的整體競爭力找到動能罷了。
不當父母,不知父母恩;不當祖父母,不能體會老人家帶孫子的辛勞與價值。以前的社會,三代同堂,很多小孩都是祖父母帶大,後來小家庭多了,祖父母的角色與功能並沒有太大改變。
今年春節過後,孫兒十一個月大時,長子媳不放心繼續給保母帶,於是託我們照顧。自此,我們「重做父母」。
主計處上修今年GDP成長率至百分之八點二四,創下二十一年新高,台北市長郝龍斌引爆公務員加薪議題,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均債台高築的情況下,行政院長吳敦義明白表示,政府不會舉債加薪。對於當前財政困局,一位內政部科長勇敢說出真話,「台灣真正的問題是,永遠課不到有錢人的稅。」這樣的公務員值得鼓勵。
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台灣社會最近最夯的話題是土地使用的爭議問題,特別是工業園區土地的徵收,所引發被徵收土地民眾的抗爭。最令人注目的案例是苗栗竹南大埔地區農地的徵收,依據媒體的報導,具有公權力的縣政府在第一期稻作快要收割時,強力派出推土機將農作推進泥土裏,之後並將可耕作的泥土運走,徹底地摧毀農地原有的功能,使得農地即使再交還農民,農民也無法耕作,藉此逼迫農民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被徵收土地的民眾只能無語問蒼天,有人因而以犧牲尊貴的生命為代價,向執行者表達最嚴重的抗議。
同樣地,在彰化二林相思寮的住戶,對政府將其一輩子長期生活的土地劃入中科四期園區,致其必須被迫搬遷到另一個陌生不熟悉的地方居住,也展開激烈的抗爭活動。面對這些社會抗議事件,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些農民或住戶要反對國家的重大經濟政策?一國的經濟發展政策目標一定高過其它的政策目標嗎?經濟發展目標與生活品質難道不能併行不悖嗎?政府對於國土使用是否有一套完整的規劃政策呢?
紛紛擾擾鬧了三個禮拜之久的補教人生花系列,在相關當事人每日一爆之下,高潮迭起,一時間似乎還收不了場。正當許多人被兩大補教豪門恩怨情仇錄搞得頭昏眼花之際,補教界又爆出一個更嚴重的醜聞:知名的北一補習班作弊竟做到電腦機房,電腦工程師直接竄改考生答案卷,將至少五位考生成績灌分成假榜首,連帶使得十五萬八千多名考生的權益受到影響。
高雄檢警日前偵辦四技二專統測貪瀆弊案,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的工程師董尚德,涉嫌收受北一補習班負責人李慶雲廿五萬元賄款,李還允諾代為清償四百萬元債務後,竄改五名同學成績,在灌水一、二百分後,五名平日考試成績僅為中等的考生躍為榜首。此案是不是還有其他考生及人員涉案,司法單位繼續追查中。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是在網路上閱讀這篇文章,我不應該覺得意外;如果你是在紙版上,一面吃東西一面看報,讀到這篇放在周日論壇版右下方的專欄,讓我欣然向你致意。至於我自己,寫完這篇專欄後,未來一星期,將到一個完全沒有通訊設施和網路的地方。我非常期待重溫「無網」的日子,但也微感不安。
兩年前,一位叫做尼克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的美國作者在《大西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稱為〈谷歌使我們變笨了嗎?〉(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引發了諸多回響。卡爾進而把他的概念,擴大成為一本新書《膚淺》(The Shallow)。
擔任黨主席以來,蔡英文便致力於改善並提升民進黨形象。她的努力卻往往招來黨內或黨外的非議。有許多問題也許不是以黨魁之尊就可解決,建黨以來的一些特定議題,其實是結構性的思維所致。蔡英文在面對台灣社會時,恐怕也有必要回顧黨內的結構性問題。
蔡英文是第一位沒有美麗島事件包袱的黨主席,按理無需揹負沉重的受難意識。構思將近半年的「十年政綱」,預計在今年黨慶正式提出。這份政綱幾乎已被視同民進黨再出發的宣言,但有些思考與措詞卻提早遭到批評。政綱的第一章優先提出族群議題,本來是要表達對台灣多元族群的開放態度,在初步發表後卻引起強烈反彈。問題究竟出在那裏?民進黨必須嚴肅看待。
尚高居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日本,沉淪於兩個「失落的十年」之中似仍難以自拔。儘管造成此種厄運的原因言人人殊,但日本人口快速老化、少子化,即使不是罪魁禍首,也是重要的幫兇。台灣近十年來的總生育率尚較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略高,如今竟忽然即降至全球最低的零點九四人,其向下直墜的速度連日本都要瞠乎其後;倘果真如此,台灣不但恐將步上日本的後塵,且可能「後來居上」。
總生育率快速滑落,首先將顯示在年富力強的青壯勞動力會相對減少。支撐一國經濟的最主要力量,就是高生產力的勞動人口,一旦勞動主力萎縮,經濟成長當然亦不易提振,整個社會被迫面對「失落的年代」,乃是指顧間事。
進入五都選舉最後百日,朝野政黨的神經愈繃愈緊;平常備受冷落的選民,終於時來運轉、身價看俏,只要獅子大開口,喊得出理由,不但執政黨立刻遵辦,在野黨也不敢杯葛。於是,各地紛紛傳出種種坐地喊價的行動,讓朝野政黨應接不暇。
邇來最響亮不過的理由,就是所得分配創下歷來最嚴重的不均程度。主計處最近公布,以平均所得最高的前20%家庭與後20%家庭相比,家庭收入相差8.22倍,不僅創下歷年新高,而且比1980年的4.17倍幾乎翻了一番;即使加計各種社會福利支出,仍高達6.34倍。與此同時,預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會達到8.24%,創21年來新高,顯示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並非大眾所共享,成了少數幸運兒的禁臠。這對大多數選民而言,當然期期以為不可。因此,儘快改善所得分配乃成為選民的共同心聲,若政府無所回應,百日後的選舉可就要得到教訓。吳內閣不敢輕忽,立刻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