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孿生兄弟,其中一個非常樂觀,而另一個則非常悲觀。一天,父親買了許多色澤鮮艷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孩子,另把樂觀的孩子放在一間堆滿馬糞的馬棚裡,他想對兩個孩子做一番性格改造。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喜歡那些新玩具呢?」「玩了就會壞。」孩子邊說邊哭。父親嘆了口氣,走進馬棚,他發現那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裡掏什麼。「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裡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又過了一天,父親送給兩個孩子每人半瓶飲料,悲觀的孩子沒喝,因為他看到只剩下半瓶了;樂觀的孩子拿起來高興地說:「太好了!還有半瓶呢!」

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個孩子是樂觀的,另一個孩子則是悲觀的。這反映了人類的思維方式的分別性,即把一切都劃分成相對立的兩端,例如樂觀和悲觀,然後站在一端,排斥另一端。樂觀態度的人,在每一種糟糕的處境中多能發現機會;持悲觀態度的人,在每一個機會中都看到了糟糕的處境。這是因為任何樂觀中多有悲觀的成分,任何悲觀中也都有樂觀的成分,一切都是相對而言的,就看人在哪一端。

既然,樂觀能給人帶來希望,能讓人心情愉快,能讓人看到機會,我們為什麼要拒絕樂觀呢?為什麼總是要看到事情非常糟糕的一面,失望的一面呢?

有一個守墓人每星期都受到不相識的婦人的來信,信裡附著鈔票,要他每週在她的兒子的墓地上放一束鮮花。終於有一天,這個守墓人見到了老婦人。她坐在車裡,司機匆匆來到守墓人的小屋,說:「夫人病得走不動,請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紀的柔弱的婦人坐在車上,表情有幾分高貴,但眼神已哀傷得毫無光彩,她懷抱著一大束鮮花。「我就是亞當夫人,」她說:「這幾年我每周都給你寄錢……」「買花。」守墓人叫道。「對,給我兒子。」「我每次都沒忘放花,夫人。」「今天我親自來,」亞當夫人說:「因為醫生說我活不了幾個禮拜了。死了倒好,或者也沒有意思,我只是想看一眼我兒子,親手放這些花。」守墓人說:「夫人,這幾年來你總是寄錢來買花,我總覺得很可惜。」「可惜?」「鮮花擱在那兒,幾天就乾了,沒人聞,沒人看,太可惜了!」「你真這麼想?」「是的,夫人,請別見怪。我自己常去醫院、孤兒院,那兒的人可愛花了。那兒都是活人,可這兒墓裡哪個活著?」老婦人沒有作答,她小坐了一會兒便走了,守墓人後悔自己一番話太直率,太欠考慮,這會讓她受不了的。

可幾個月後,這位老婦人突然來訪,把守墓人驚得目瞪口呆:她這回是自己開車來的。「我把花都送給那兒的人們,」她友好的向守墓人微笑,「你說得對,他們看到花可高興了,這真叫我快活!我病好了,醫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覺得活著還有些用處。」

這位婦人由對死者的悲痛到對生者的關愛,由悲觀的厭世到樂觀的愛世,由覺得自己無用到覺得有用,經歷了從消極向積極的轉變過程,這就是從悲觀的一端轉向樂觀的一端,生活一下子變得如此美好,疾病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生活中,你選擇哪一端,是非常重要的。你的態度決定了一切。有些總是照著鏡子想:我老了,一旦人們覺得老了,他就選擇了老的這一端,這個老的意識會加速他的衰老。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念頭。你應當選擇年輕的另一端,注入年輕意識,這才能延緩衰老。

大多數人都在追求有條件的幸福,選擇了依賴條件的一端,結果幸福被條件限制了,而如果站在無條件這一端,不依賴和設定條件,結果反而有了幸福的感覺。尤其是人在生重病的時候,他總是認為自己活不長了,執著在悲的一邊,這只能加重病情。為什麼不選擇樂觀的一邊?它能給人人生的希望,因為它能充分調動身體的積極潛能治癒疾病。

轉載自「大紀元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