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喊出黃金十年,並推出綠能產業等十大招商主軸,啟動招商計畫。但令金融業失望的是,在政府首長迄今提及的黃金十年方向中,遍尋不到台灣金融產業發展政策的影子。做為金融業主管機關的金管會雖然宣示將配合黃金十年,將金融業資金引導到公共建設,但就一個產業發展而言,需要的不是這種消極的配合,而是更積極的革新政策。

金融改革是持續性工作,隨著不同階段的市場發展需要,改革重點也會不同。如20021年推出258計畫,期望二年內清理金融體系的壞帳,將逾放比率降為5%、資本適足率提高為8%,成就了「一次金改」;接續推出但引發爭議的「二次金改」,則是推動金融機構的大型化及國際競爭力。這幾年,台灣金融業最大的經營困境已轉為兩岸市場管制。因此,馬政府推動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打開了大陸市場這扇門,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則幫台資金融業爭取了相對有利的登陸條件,為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如今,在突破兩岸金融市場障礙後,金融業的下一個發展方向,更需要政府籌劃藍圖。

對於金融業未來十年的發展願景,先不要談遠大的金融中心目標,眼下最根本的金融體系結構性問題,就是政府應解決、也有能力解決的大事。根據金管會資料,公股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在整個金融體系的比重仍高達50%以上,由於政府相對於民間是缺乏效率跟創新的,如此高的公股結構對一個發展中的市場實非長久之計。

尤其,公股金融機構的經營經常受制於行政、立法部門,僅僅是要辦理現金增資以拓展大陸市場,國庫就沒錢參與增資,其他籌資方式成本又高,如何與人競爭?

包括金管會、財政部在內,都知道金融業需要整併,以重組台灣金融體系的結構,卻至今沒有端出具體的政策。金管會寄望公股金融機構扮演金融整併的領頭羊,但其大股東財政部似乎有不同的想法,例如擔心公股股權被稀釋,對公股銀行的現金增資顯得猶豫。扁政府推動的「二次金改」,其鼓勵整併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方法是錯誤的,加以當權者包藏禍心,引發併購爭議與醜聞,讓整個改革變了調,但改革不能因此停頓。

馬政府上任後,正面迎戰在野黨的反對,勇敢帶領民眾走向兩岸開放之路,讓台灣不被邊緣化;但在金融改革這條路上,卻遲遲無法擺脫「阿扁魔咒」,不但忌談公股金融機構的整併,甚至連釋出公股都小心翼翼。但最令人質疑、也最不應該的是,「二次金改疑雲」恐怕只是當權者意欲繼續掌握金脈資源的障眼法。若是如此,那麼台灣金融產業再多個十年,也難有黃金年代。

台灣金融機構最大的問題之一家數多、規模有限,金融體系必須再次的重整,調整體質後,才能再創金融活力,走向國際。隨著大陸市場崛起,以及大量台商在大陸投資等兩岸之間的特殊淵源,台灣金融業邁向國際,少不了兩岸三地這塊市場者;現今因處於兩岸金融市場開放的初期,業務開放的幅度及業者經營的深度都有限,短期內效益尚難呈現;但隨著ECFA的推展及可預見的進一步擴大開放,要讓台灣金融業真正做到「結合兩岸、立足台灣、放眼天下」,「規模」的意義將愈來愈重要。

金融是產業的血液,產業要發展,需要金融的支援,金融更要跟隨產業壯大,才能提供足夠的金融服務。要創造台灣未來黃金十年,更需要有堅實的金融業做後盾,如何許台灣金融產業一個黃金十年,政府是責無旁貸。

 

【2010.08.29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