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人可能都會察覺,最近報紙上兩則新聞出現的奇異對照。一則是:少年殺手廖國豪投案時說,「都是台灣教育害了我」;另一則是:台北市擬試辦五歲兒童的資優教育。

同一天的兩則新聞,以強烈的反差洩漏了台灣教育的秘密。這個秘密其實是公開的:在台灣,教育不斷趨向功利主義與工具意義,它的邏輯是優勝劣敗,它的目的只是替社會找出具有競爭力的個體,幫社會的整體競爭力找到動能罷了。

廖國豪說教育害了他,與其說是在為犯下的殺人罪行尋找脫罪之詞,其實更像是在對現下無路可走的困境,試圖釐清自己掉落陰暗前的最後折返點。因此,外界集中在討論究竟「是誰害了他」,或恐失焦;少年的語彙裡流露的更多是悔恨,翻譯之後,也許是:教育何以未能挽救我於沈淪之前?

答案很明顯,如前所述,台灣教育的邏輯是以智力的優劣區分學生,經過篩選,證明資優的,即獲得全部的關注與支援;被確定是資劣者,若非任其自生自滅,恐怕也是隨他載浮載沈。台北市計畫將資優教育向下延伸,五歲就要進行資優課程,剛好證明了這個教育體系的核心思想,隔空回答了廖國豪的問題。廖國豪出身複雜的家庭,在找不到學習上的樂趣與成就時,當更冀求老師的疼惜與憐恤;但他卻被劃歸於劣者一群,而失去了老師的歡心。於是,他主觀上有這樣的覺察:老師總是不喜歡我的答案。這未必是全部的事實,但或恐是部分的真實。

盧梭曾說,「大凡造物者造的都是很好的,但人的手一碰,就變壞了」。資優教育其實違反了盧梭自然主義的教育思維,目的不在培養自由獨立、能夠愛人的個人,甚至不在教育夠格的社會公民,有時甚至只是機械的訓練,而非教育。一旦教育不關心人類的苦難,也就無法成為少年掉落深淵前足以挽回他的愛的召喚。

殺手的悲嘆,其實也是一記警鐘。但諷刺的是,正因為他是殺手,他的話注定要被冷嘲、漠視,無法喚醒世人。

 

【201.08.28 聯合晚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