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父母,不知父母恩;不當祖父母,不能體會老人家帶孫子的辛勞與價值。以前的社會,三代同堂,很多小孩都是祖父母帶大,後來小家庭多了,祖父母的角色與功能並沒有太大改變。

今年春節過後,孫兒十一個月大時,長子媳不放心繼續給保母帶,於是託我們照顧。自此,我們「重做父母」。

半年過去了,孫兒一歲半,可以上幼兒園;一周前兒媳將他帶回台北。回想我們的父母,子女多,要帶的孫子也多,照顧時間那麼長,真是了不起!世人歌頌父母恩,其實祖父母對社會的貢獻,是「加值型」的產能,才偉大。

幫孩子帶孫子的過程,特別能體會時下年輕人的困境與社會問題。以兩個兒子為例,卅出頭結婚,算是社會菁英,都在台北巿工作,住套房。老大早出社會幾年,勉強買了一間套房,老二沒能力就只能租屋。老大婚後要付房貸、車貸,有了孩子以後,保母費一個月二萬元以上。公立幼托極少,私立幼托學雜費一個月差不多快二萬元。可是長子媳工作快十年了,薪資沒什麼成長,就已經負擔沉重,所以想生第二個孩子的意願非常低,因為環境、經濟都不許可,老二的情況亦然。

慶祝祖父母節,身為祖父母的我們,只希望子女都好過,孫子多幾個,少子化、高齡化時代,能像大同世界說的,男有分,女有歸,壯有所用,老有所養,幼有所長。

胡顏/教(台北市)

今天是第一屆的「祖父母節」,隨著少子化和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這個節日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慶祝祖父母節,不是一天的事;若要培養良好的祖孫情,由祖父母照顧幼小孫子長大是最棒的作法。

我的父母住中部鄉下,說台灣話,我在台北上班,講國語。我有三個小孩,當孩子出生後,特意帶回鄉下由父母照顧,從小祖孫共同生活,自然能培養深厚的情誼,溝通無障礙,情感才會更加穩固。

由於有共同的生活經驗,以及共同的語言,祖孫的情感基礎相當厚實,宛若另一種形式的「母子」與「父子」。每隔不久,孩子們就會打電話回鄉下和祖父母聊天,而每次通電話,一定三個小孩都要「講透透」,更為有趣的是,孩子回台北越久,台語就忘了越多,每當有不會講的台語的詞語,小孩們總有同樣的表情和作法:「阿嬤,您稍等一下喔!」然後轉頭問我或內人,「爸爸,太陽台語要怎麼說?」「太陽就是日頭啦!」孩子就迫不及待的又對著話筒說:「阿嬤,日頭很大,天氣很熱,您要注意喔!」雖然過去沒有祖父母節,我們家祖孫情誼,濃得化不開呢!

政府有心規畫祖父母節,但只有節日,並不能增進情誼;如果能進一步提倡祖帶孫風氣,並給予適當的補助和優惠,祖父母節會更有味道,更有氣氛,也會更有成效。

 

【2010.08.29 聯合報╱賴宏偉/退休教師(高縣岡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