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插圖/YOU'10.08

      陰曆七月,一下子電視裡的各種節目不免鬼聲啾啾、鬼影幢幢,彷彿沒坐實「鬼月」就不應景似的。因著七月忌諱,百工行業各有迴避,生意不免清淡些。

     不過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可耐不住這等頓挫,即便是例行生意淡月也要弄出些名堂來刺激消費。有時或引佛教典故稱「孝親月」,或不明不白的說是「民俗月」而代之。其實這些個替換稱呼在中文使用裡,也還沒有恆定。不同於台灣「民俗月」常與汽車銷售業相關,換個場景到中國,有時指的卻是過年前後諸多民俗活動期。而同是台灣社會的官方與民間宗教社團,對「孝親月」也常各有所指。佛教團體取「目蓮救母」的典故,以陰曆七月為「孝親月」,政府教育部卻是取西俗母親節所在的陽曆五月為「孝親月」活動期。

     曾經一概以粗俗落後的迷信被輕忽的各地廟會祭典,隨著社會破除單一價值的迷障後,民俗活動深層的意涵才在各方詮釋中漸次浮現。也是社會壓制鬆動後,這些活動才出現更多不同的變化。譬如陰曆七月也不是全然陰森,依俗月初鬼門開後,還有別稱「乞巧節」的七夕。這傳統女性色彩濃厚的節日,原是女孩兒家祈求手工技巧增益,姻緣美滿幸福之時。只不過夜色裡躲在自家後院,母女姊妹傳心的乞巧儀式,難敵蠟燭、鮮花、精品、美食的喧鬧販售。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元素放大,七夕頓時成了七夕情人節。比照西洋情人節,也是點心禮物、情侶聚餐大肆促銷的名目。而七月消費的高峰,則堆砌成大賣場裡如山的祭品貨款,由得一幅幅龐大醒目的特賣標語,無聲卻猶刺耳地聒絮著,指導芸芸眾生要如何才算心誠意足。

     其實中元普度,既不必視為落伍迷信,也不必膚淺地消費體驗。普度的佛、道根源,多有專文論述,名家韓良露曾為文解析中元節名的道教根源,與盂蘭盆會渡亡的佛教典故。道教地官大帝之校閱善惡、赦罪渡亡,佛教盂蘭盆會之供養三寶、救渡倒懸,加以其他習俗幾經結合混流,遂匯為今日中元普度之祭。學者李豐楙更於歷數全台祭典時,指出台灣廟會文化之美,在於神前拚賽,人神共鑒的榮耀競技;這也是張之循禮,弛之若狂的生活調節機制,與儒家「君子之爭」道理若合符節。在農業社會經現代化過程轉成工商業社會變遷中,包含中元祭典在內的台灣廟會活動,延續集體的、動態的文化傳統,論祭儀之富,或許為華人世界之最。

     回顧歷史,台灣的開墾生存,從來不是輕易之事。自來瘟疫瘴癘、天災人禍更迭環伺,死亡的陰影一直濃厚地籠罩著。即便是現代工業化的科技發展加持之下,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時力難回天的殷鑑不遠,傷痛猶在。陰曆七月間舉行的恆春、頭城搶孤、口湖牽水狀、新埔義民節、基隆放水燈等等,在普度亡魂之外,莫不是還包含著在地對逝者不幸的傷痛感念。就算節日內涵有時被平版單一化的指向消費觀光,過去鬼月對亡魂作祟的恐懼,如今「拜拜有誠意」賣得震天嘎響的廣告,都蘊藏著先民們面臨災厄考驗時樂天惜福、拚勁十足的生命力。我們在清明祭祀家族先祖,在中元渡化無後逝者時,不只是因為光彩眩目的行銷,或是行禮如儀的祭典,而是對曾經共同胼手胝足,如今依然扶持求生的懷想。這不僅是渡化孤魂野鬼的悲憫,更是向已倒下的同伴們致意。

     是以七月半所見乃是生命張弛、人情濃郁,何鬼之有,無鬼又如何?鬼在或鬼不在,人情溫暖心意長存。

 

(作者

  • 郭思餘
  • 為社區大學講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