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五都選舉最後百日,朝野政黨的神經愈繃愈緊;平常備受冷落的選民,終於時來運轉、身價看俏,只要獅子大開口,喊得出理由,不但執政黨立刻遵辦,在野黨也不敢杯葛。於是,各地紛紛傳出種種坐地喊價的行動,讓朝野政黨應接不暇。
邇來最響亮不過的理由,就是所得分配創下歷來最嚴重的不均程度。主計處最近公布,以平均所得最高的前20%家庭與後20%家庭相比,家庭收入相差8.22倍,不僅創下歷年新高,而且比1980年的4.17倍幾乎翻了一番;即使加計各種社會福利支出,仍高達6.34倍。與此同時,預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會達到8.24%,創21年來新高,顯示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並非大眾所共享,成了少數幸運兒的禁臠。這對大多數選民而言,當然期期以為不可。因此,儘快改善所得分配乃成為選民的共同心聲,若政府無所回應,百日後的選舉可就要得到教訓。吳內閣不敢輕忽,立刻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
改善所得分配的最直接做法,就是將所得偏低者的收入提高;因而吳內閣主張,對賺錢的大企業多課點稅,對中低所得者則降低稅率,再透過更多的社會福利支出照顧弱勢族群。勞工團體的主張則是立即提高基本工資,讓中低收入的弱勢受僱者立刻獲益,進而水漲船高,將一般薪資也向上推動,所得分配自能趨於平均。
由於薪資所得者在所得分配中向來居於弱勢,任何可以提高薪資所得的政策都有助於改善所得分配。軍公教人員在薪資所得者之中所占比重不小,而且薪資又直接由政府決定,是主政者最容易運用的籌碼。既然今年經濟成長的成績出奇得好,軍公教人員又多年未曾加薪,一來為了改善所得分配,二來爭取軍公教人員手中的選票,加薪確是一舉兩得的妙計。因而先是傳出加薪3%的消息,引來社會的強烈反應,旋即顧慮社會觀感不佳而胎死腹中;緊接著又透露不加薪但加發半個月年終獎金,比3%更高,但閣揆又立即出面否認,語氣曖昧地表示,要看以後幾季的經濟表現再斟酌調整。
不過,最該反對軍公教人員加薪的勞工團體,反而公開支持;邏輯與前述基本工資一樣,他們認為只要政府調薪,民間企業必然跟進,則勞工的薪資一樣可以雨露均霑。於是,一面提高基本工資,一面提高公部門薪資,透過政府運用公權力的慷慨輸將,勞工們左右逢源,即可一舉扭轉13年來薪資原地踏步甚至不升反降的困境。
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恐怕要讓勞工團體的美夢破碎,十餘年來基本工資已數度調高,軍公教人員也多次加薪,薪資所得卻未見提升,如今豈會例外?而且,如果公權力有這麼大的本事,我們何不學學對岸的老共,直接在「十二五計畫」中規定年年加薪15%,五年內讓勞工薪資加倍?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加薪都要人埋單;軍公教加薪,能指望賺大錢的大企業多繳稅來支應?十幾年來所得分配惡化的原因之一,正是賺大錢的人不繳稅或少繳稅,租稅負擔絕大部分落在薪資所得者的肩頭,最後仍要薪資所得者自己埋單。
數十年市場經濟的薰陶,告訴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薪資隨著對勞動需求的增加而上升,別無他途。真要提高薪資所得,就必須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中小企業乃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力,舉世皆然,兩岸開放,是中小企業備受衝擊的危機,也是中小企業大展鴻圖的契機。如果馬政府不再徒託空言,拿出魄力來將傳聞已久的950億元投入全面強化中小企業的具體行動,只要創造10萬、20萬個工作機會,薪資所得不大力提升才怪!
【2010.08.28 經濟日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