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到處高溫,熱得大家昏頭轉向,全球暖化的問題也讓人切身感受而更加凸顯。幾天的暑熱難當,比各種硬梆梆的統計數字或抽象的長遠預測,更能讓人感覺氣候變化的危機。

正因為切身感受,大家看待危機的態度,也較容易從「親身」、「隨手」做起。這是一個推動「節能減碳救地球」的最好的教育時機。於是乎,政府宣傳,希望民間落實:開冷氣,「溫度高一度,省電近一成」;勤做資源分類回收;學學「碳足跡」、「食物哩程」等時髦概念……。

而相對來說,看似高高在上的政策作為、產業方向等問題,就比較不容易引起同樣的關切,一般人的環保知識也未必能理解其生態衝擊的後果。但一個政策決定,對於溫室效應的影響,可能遠大於個人行為。簡單說,一個人勤於隨手關燈、調高冷氣溫度,省下來的是幾度幾十度的電;一個工廠在製程上加裝智慧感應開關,省下來的電則動輒幾千度。台灣各處提倡騎自行車愛環境,一年下來所辛苦減少掉的排碳量,未來新建的「國光石化廠」可能運轉一天就製造出來了。

這並不是說,個人的環保行為不該做、不需要做;而是,著眼於個人行為的層次還不夠,制度面、政策面的警覺和節制更重要。個人的環保行為可以創造「救地球」的參與感,但如果因此產生「這樣就夠了」的錯覺,反而可能忽略了公共政策的嚴重問題。

真正愛護地球,不但要從自己做起,並且要進一步關心節能減碳的「效率」問題。近日有人因為省冷氣而中暑、甚至熱出人命,已有人呼籲節約能源不要走火入魔。另方面,政府主導的重大開發案,是否為經濟或其他商業利益考量而鬆動了環保把關,卻還有待更嚴格的民意監督。有些環保團體已透過集體行為,希望影響產業方向,例如號召參與保護白海豚棲地的計畫,呼籲控管石化產業的環境衝擊,要求政府更加速鼓勵替代能源的研發。

酷暑之中,環境變遷的警訊逼近眼前,救地球不但「人人有責」,更是「政策有責」。

 

【2010.07.08 聯合晚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