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和平」是國與國關係運作順暢與和諧的一種狀態與品質。一般理解是:國與國間的關係如果正常與健康、就沒有戰爭或衝突。若依行動主體與外在客體來區分,有幾個面向可供作我們觀察:(一)關係涉入者的內在滿足,如黨政高層的發言、民眾對兩岸現狀或經社交流的滿意度等;(二)我群的認同程度,包括族群認同、主權認同等;(三)人員的交流狀況,如通婚、政商高層互動等;(四)雙方協定機制被履行的狀況。

     和平與行為者的意圖相關

     另一方面,和平固為一種狀態與品質,卻非如實證論者所言是「客觀地擺在那兒」。它的存在與關係,與涉入行為者的主觀解讀,息息相關。用學理的說法,和平是被建構出來的。因此,當我們在測度兩岸關係時,對於行動主體意圖的分析,十分重要。

     舉例來說,在兩岸的和平現象上,中國的決定性比台灣來得大。無庸諱言,今日兩岸和平之所以出現,主要是因為中國目前基於其國家利益與戰略考量,奉行和平與發展路線。所以,即便台灣若有挑釁動作發生,終究只是茶壺裡的風暴。相反地,如果中國走非和平手段,則海峽兩岸的和平關係將難以維持。因此,在預測兩岸和平走向時,對於北京政策意圖的思索,十分重要。

     大國之間,只要有任何一方堅持和平,雙邊關係也不致出現問題。就以曾為宿仇的中國與印度來說,從媒體的報導顯示,中印的和平關係已瀕臨嚴重挑戰:中印邊界在2008一年裡,印度陸軍便遭遇到270起違法闖入印度領土的事件,以及2300起中國士兵侵略性邊境的巡邏事件。然而,若我們從人員交流的政治高層互動方面來看,中印雙方高層間的互動頻繁,和平才是當下中印兩國關係的主旋律。

     中印和平維繫在高層互動

     中印雙方近來高層互動頻繁,重要的例子包括:2008年1月14日,中國總理溫家寶與印度總理辛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于二十一世紀的共同展望》;2009年10月24日,溫家寶在泰國與辛格再次確定上述簽署的共識;2009年12月18日,溫家寶在哥本哈根會見辛格;今年4月5日印度外長克裏希納就任外長後,首次訪中;以及今年4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巴西會見辛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看到邊界的騷擾事端,而未察覺出中印高層綿密互動的政治微妙,則無法抓到中印關係發展的主旋律。

     當然這並不是說,北京總是崇尚和平,也沒有說北京不挑釁。但從高層的活動與發言,顯然北京的主旋律是和平發展。當然,北京堅持和平與發展,毋寧是基於其目前自身的內外需要。印度亦然,印度當前也全力衝刺經濟。

     由此來看兩岸和平關係的測度,中國高層的外交動向與發言內容的深度分析,將有助我們測度兩岸關係的水溫。當然,雙方所處的國際安全環境、經貿結構與軍事態勢,也對行為主體產生支持或限制,我們如能對它們有深入瞭解,自然更有助於研究者對於和平意圖、謀略,以及高層互動趨向的掌握與判讀。

 

(作者顏建發為清雲科技大學副教授兼國合處處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