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與蔡英文進行ECFA辯論,不單純是政策的對錯之爭,而是一場攸關台灣走向的抉擇。換言之,辯論本身的輸贏,並非關鍵,關鍵乃在台灣到底該怎麼與「中國崛起」並存共生!

就在辯論前,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對陸生來台表達了肯定態度。他認為,應該有多元化的環境,存在不同階層的人,才是對教育有益的社會。李遠哲的意見不知能對綠營產生多大號召,但他對台灣社會的信心,卻是全民都該有的共識。

從陸生來台到ECFA簽不簽,民進黨當然有權利提出質疑,可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反對黨,民進黨亦必須告訴人民,在阻擋這些政策之外,台灣還有什麼路可以走?就只是一味阻絕兩岸的互動嗎?就只是閉眼不看中國的崛起嗎?從李登輝執政後期,到陳水扁執政八年,鎖國的動作何曾少過?但又帶給台灣什麼利益?民進黨還為此付出了慘輸的代價!甚至連黨內稍具開明意見者,都給扣上大帽子,把不少「非激進派」硬是打成傾中派,造成黨的嚴重分歧,也與中間選民的歧異更深。這些教訓,難道民進黨全忘了?

執政黨至今滿意度拉抬不起來,但民進黨也仍然令許多選民不放心,就是因為社會主流價值很明顯,民眾不願看到台灣自外於世界趨勢,盲目於中國崛起的事實。李遠哲談陸生來台時,特別強調了對台灣民主化的信心。沒錯,這就是台灣的資產,是台灣吸引陸生的特色。主張開放者未必皆是意識形態的「統派」,只不過有信心於陸生來台、簽ECFA對台灣的正面影響。尤其長期而言,兩岸關係拉近,更會增強「台灣因素」對中國的影響,這不就是「愛台灣」的信心嗎?

馬英九與蔡英文的辯論,不是為比口才,民眾應跳開修辭、反應、儀態等辯論的表象技術,細細思考這場辯論的實質意義。最重要的,中國與世界的接軌,不會因台灣如何表態而停下腳步;台灣內部空耗的損失,亦不會從天而降自動補償。台灣迎向世界的理性出發,在此一舉!

 

【2010.04.25 聯合晚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