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陸商務部副部長陳健本周一在「後ECFA時代兩岸企業布局策略高峰會」中表示,希望台灣進一步放寬陸資來台投資限制,兩岸就可共創品牌,拓展第三地市場。而在稍早幾天,大陸市場經濟理論之父吳敬璉受邀在「2010年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大趨勢論壇」,以「兩岸企業在產業升級中的競合關鍵」為題發表演說時也指出,ECFA簽署後,兩岸廠商的舊有分工模式雖遭打破,但由於產業分工深化,所以他認為相同產業中的企業仍可互補,一起探索雙方有效的合作模式,共創雙贏。

     綜觀陳健和吳敬璉這兩位分別代表大陸官方和學界對ECFA簽訂所意味兩岸合作新時代來臨的看法,相當程度顯示後ECFA時代,兩岸經濟更緊密合作的新局正在快速成形中。就大陸這方面而言,誠如吳敬璉所說,大陸以往著重加工組裝,但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已經刻不容緩。且大陸近年來在技術力量的提升,也使轉變成為可能。因此包括大陸正在積極規劃中的「十二五規劃」,也將著重於提高經濟生產的效率與附加價值,也就是希望能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

     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台灣有沒有角色可以扮演,無疑更為大家所關注。對此,吳敬璉認為大陸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台灣經驗足可提供大陸借鏡。而兩岸更可共同創建新興產業,他並列舉了包括綠色能源、新資通訊產業、綜合物流、精緻農業等,都是可以合作的項目。

     對於吳敬璉這樣的說法,曾任經建會主委的陳添枝也指出,台灣產業希望走向品牌行銷、創新加值。剛好大陸也希望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因此兩岸應加強在品牌與智慧財產這兩部分的合作,否則兩岸將一如過往,只能一起為世界打工。

     歸納前引三方面的看法,顯示經由更緊密的產業互動與合作,兩岸的經濟發展的確可望共創新局。而進一步分析,兩岸產業要實現更緊密的互動合作,雙方也必須在法令配套上做更多的調整。譬如陳健就指出,儘管台灣已經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但一年多來陸資實際來台投資總金額只有1.26億美元,不只遠遠比不上同時間台商前往大陸的投資金額,單從大陸對外投資金額500億美元來看,對台投資規模甚至連百分之一都不到。這其中固然與大陸投資者須先瞭解台灣的具體情況才可能真正注資有關,但某種意義上也代表台灣因為開放的腳步遲緩,以致無法掌握機先。

     談到台灣開放陸資來台的議題,大陸方面的反映除了開放的腳步太慢之外,另外就是限制太多。台灣方面之所以設下重重限制,則又和內部對應否開放引進陸資難以形成共識有關,而背後最主要的考量當然是國家安全和擔心在經濟上出現過度依賴的現象。不過,一件事情兩面看,引進陸資固然可能有前述的風險,但就雙方相互投資以共創品牌,進而拓展包括大陸內需市場與進軍第三地市場的角度來看,則這又是台灣業者可以掙脫島內市場規模有限的困境,擁抱大市場經濟的歷史機遇,台灣又豈可輕言放棄。更何況陸資來台,如同僑外資,除了帶來資金,也可帶動在地消費及提供就業機會。因此,我們認為除了確實關乎國家安全的特定產業可以酌做限制外,一般產業讓陸資比照僑外資撤除不必要的限制規範,時間將證明這才是一項具前瞻性的政策抉擇。

     至於讓台資企業在大陸市場有更大的馳騁空間,事實上全國工總剛好也在本周一首度提出「對大陸投資白皮書」,具體主張包括修訂「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放寬台商投資身分認定、投資形式限制、放寬貸款限制,以及協助解決土地所有權糾紛和稅務糾紛。另外更主張應提升「台辦」的行政位階,賦予更多的實質權力,以便能更及時地提供台商排難解紛的實際助益。而全國工總之所以有此主張,的確是有感而發的經驗之談。事實上大陸的現況是各地的台辦能夠發揮的作用呈現相當的歧異,台商聚集區台商的聲音可以大些,當地台辦的作用也較顯著。但在較次的地區,台辦往往只是清水衙門,能夠提供的協助的確有限,相當程度限制了台商的全盤布局和商機掌握。

     總結來看,兩岸簽訂ECFA,雖然開啟了一個新的局面,但後續的服務貿易、貨品貿易、投資保障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等,都必須次第開展,且基本情勢已不容走回頭路。因此不論是進軍大陸內需市場,或者共創品牌拓展第三地市場,兩岸確實正共同面對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也衷心期待兩岸能夠有效掌握,互補互利共創雙贏。

 

2010.09.30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