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三年召開一次的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這兩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今年大會主題是「厚植產業軟實力,優化結構創新機」,並以四項分組議題,引領共同議題「2020年台灣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與策略」的方向。這次工業會議的特色之一是分組討論打破了產業分業的界線,企圖心及方向性頗有可觀,而需要更大的決心與行動予以實踐。
今年分組議題有四,主要是從面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因應節能減碳、改變及強化產業競爭要素、調整人力結構等四大面向,研擬提升台灣產品的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優勢。這樣的分項討論有其意義,因過去的分組議題均以產業項目做區隔,結果每個產業都會訂一積極擴張的目標,但國家資源畢竟有限,尤其是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下,不可能滿足所有產業的積極擴張。因此,以重要議題為主軸,打破產業分界的討論題綱,便成這次大會特色;也唯有這樣的設計,才能探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要談產業結構優化,應先檢視目前產業結構的問題。從產出面看,台灣產業成長動能過度依賴中間原物料及零組件的量產及出口,這樣的發展模式雖可使台灣產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下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因為如此,使台灣產業的發展相對較不重視產業下游終端產品的系統整合與應用,甚至品牌與行銷。這種無頭也無尾的產業結構,不僅使國家經濟承受了高風險,也是國家的生產總額(GDP)持續成長,但其成果無法擴及更多人的重要原因。
因此,優化產業結構,便不能單由工業技術及生產層面來看,而需擴及智財產業化、設計、品牌、行銷,甚至與服務業整合等議題,這也是今年工業會議把厚植產業軟實力列為政策主軸的主因。準此,可以把未來產業結構優化的方向歸類為三個層次;首先在產業成長模式的轉變上,應從過去產量的快速成長,轉為量穩質(值)增的模式;在產業鏈的角色上,應從過去價值鏈零件的供應者,擴及成為系統與應用的服務者;在企業的業務布局上,應從過去透過投資擴大產值模式,轉為強化創新及提升附加價值。
透過這樣的思維改變,才可能同時滿足這次大會所列的2020年產業發展願景,包括經濟永續發展,鞏固台灣經貿地位、順應綠色成長模式,善盡國際責任、調整產業與人力結構以創造就業機會,以及追求產業發展對國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也才可能讓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從2008年的21%提升至2020年28%。再以所謂傳統產業全面升級發展方向的意涵,則應是在不再大量耗用資源的條件下,運用科技、設計、系統整合,甚至品牌與行銷,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新興產業的加速推動,也應是軟、硬實力同時兼顧,亦即一開始推動,就要想到應用及需求。
簡言之,當產業能力從代工跨越系統、應用與品牌後,當台灣不再只是生產基地、而是新興需求的試驗基地時,產業活動的核心角色,將從企業擴及需求端的在地居民、學校、研發單位,甚至是政府,都能成為產業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工業將不再只是工業,價值的產生也不再只是依賴耗用大量資源,所創造的價值亦非只是所得的增加,而將更能滿足人民的需求與生活品質的提升;如此,則產業發展的價值與果實不再只集中於企業家,而能延伸至所有參與者。
全國工業會議落幕了,接下來就如這次大會專題演講人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引用芬蘭科學院院長Rainco Vayrynen的話:「未來不是由前瞻來創造,而是透過實質的行動」;願景、方向既定,開始行動吧。
【2010.08.21 經濟日報╱社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