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周之前,全球經濟似已步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霾,主要國家經濟利多頻傳,讓股市氣勢如虹,亞股更紛創新高,前景一片樂觀。孰料近一周來,世界經濟又籠罩在連串利空的陰影下,股市連番下挫,對經濟復甦難以為繼的憂慮急劇升高。這種短周期的經濟上下震盪,實是金融海嘯後的全球經濟常態,不僅對企業經營及投資決策造成困擾,也讓各國政府經濟政策舉棋不定。

從經濟大趨勢來看,金融海嘯後世界主要經濟體面臨的挑戰截然不同;工業國家如美國、歐盟均面臨民間消費緊縮、政府債台高築及金融機構大幅重整的壓力,並陷入結構性的經濟調整。美國因美元無可取代的國際通貨地位,可藉由印鈔票刺激經濟的「量化寬鬆」措施勉強維持成長動能,但寬鬆貨幣政策效果已逐漸走到盡頭,專家憂慮美國經濟可能重蹈日本「失落十年」的覆轍。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雖因歐洲央行(ECB)及國際貨幣基金(IMF)挹注鉅資,以及高負債國希臘、西班牙等成功發行新債而獲得舒緩,但主權債務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種種變數仍揮之不去。

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的強勁復甦,則讓工業國家期待,期待他們創造出來的內需,能彌補美、歐消費及政府支出減少的需求缺口;美國更希望透過新興國家貨幣尤其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以增加美國出口動能。

但是,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一直高度依賴對美、歐出口,稍早經濟的強勁復甦亦有全球熱錢湧入所造成的資產泡沫成分。在美、歐經濟復甦力道不足下,新興市場的持續力正面臨考驗;近來大陸經濟因為宏觀調控及打房措施等而明顯降溫,甚至有「次蕭條」隱憂,更為全球經濟的復甦前景增添變數。

美國經濟學家提出所謂「新常態」(New Normal)理論,認為當前全球經濟處於消費減少及儲蓄增加、金融及債務去槓桿化、經濟成長減緩、市場波動加大、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的「新常態」。簡單來說,這種「新常態」就是反映全球經濟已進入到「大調整期」;經濟變化劇烈,投資風險大增。而各國政府在「新常態」下,可以運用的傳統政策工具卻愈來愈少,政府角色功能的調整已勢所必然。

台灣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在「新常態」下面臨的挑戰較其他國家更為嚴峻。要讓台灣在劇烈波動的全球經濟大調整過程中脫胎換骨,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建立以下贏的策略:

第一,以自由開放注入成長的新動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署,是跨出自由貿易的重要一步。政府應盡速展開後續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及爭端解決四大協議的談判,為推動兩岸貿易自由化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應加快與新加坡及其他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步伐,藉由貿易全面自由化為台灣注入新的成長動能。

第二,全力改善供給面效率。在政府財政日益困難的情況下,必須徹底揚棄過去太過重視以財政赤字創造有效需求的凱因斯政策,而須從加強創新及人力培育,以及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著手,改善供給面效率,提振經濟活力。

第三,強化承擔風險能力。在「新常態」下,經濟的不確定性大幅提高。因此,政府須具高度風險的意識,隨時做好因應變局的準備,以提高承擔風險能力。

最後,如何提升政府競爭力亦是關鍵課題。新加坡蕞爾之地能夠創造經濟持續成長的佳績,全在於政府的決斷力及治理能力。馬政府若要迎頭趕上,就須大刀闊斧進行人事及決策機制的再造,打造一流的治理能力;這也是眾多國人對馬政府的期許。

 

【2010.08.16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