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球性金融風暴,不僅重創台灣經濟,國家財政結構的脆弱面貌,也在金融風暴吹襲下,一夕現形。做為國家財政穩健基石的稅課收入,供應政府政事支出的比重,去年跌破賦稅依存度六成的警戒線,只有百分之五十九;換言之,政府運作需要的財源,有多達四成必須靠其他收入支應;不幸的是,能夠及時挹注的財源卻僅有舉債一途。稅、費、捐、債是構成政府財政的四大支柱,但實際撐起台灣財政的卻僅是稅、債的消長;值此建國一百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編列之際,財政結構的良窳要比赤字更值得國人關注。

在政府經常性收入中,稅課收入向來居首。稅課收入占政府支出的比重稱為賦稅依存度,比重愈高的國家,財政穩健度相對愈高,歐美國家加計社會安全捐等社會福利財源後,比重多在八成以上。反觀台灣,賦稅依存度受景氣榮枯的影響甚深,景氣大好的年代,可保持在七成左右,景氣萎縮時,賦稅依存度可能低到五成以下;加以各社會捐、規費及罰鍰收入及財產收益等非稅課收入所占比率不高,拉升又不易,竟讓舉債成為不景氣時期的「穩定財源」。如此不穩定的收入結構自然限制政府的施政能力,反成經濟發展之累,更帶來負債激增的連鎖問題。

金融風暴如果算是「天災」,則政府財政結構失衡即屬「人禍」;而稅課收入比重的下滑,絕非「不景氣」可以籠統交待。長期以來,政府缺乏財政改革的魄力,不僅坐視稅制的結構性缺失不聞不問,「只推減稅、不許加稅」的政治操作,更讓稅收禁不起太大的景氣波動,以致形成稅收短徵、舉債暴增的惡性循環,甚且快要成為常態。

歷史如鏡,猶記得九十年網路泡沫化的衝擊拖累國庫,當時政府成立財政改革委員會,提出多達卅七項的健全財政方案,還訂下十年(今年到期)達到財政收支平衡的遠大目標。然而,由於內閣更迭頻繁,執行力不彰,加上二次政黨輪替,財改會的改革建議最後多以跳票收場;於是,在網路泡沫化後的第七年,全球金融海嘯再度擊垮國庫,賦稅依存度不但失守六成大關,藉由吃老本(移用歲計賸餘)及舉債的融資收入更突破一成,今年還將進一步升上百分之十三的高峰。

過去十年,政府收支不但沒有平衡,負債還節節上升,十年財改計畫等於交了白卷。然而,要將稅課收入拉回到安全水位,已不可能期待在民國一百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實現;但人民也不會允許政府將財政結構敗壞的的責任,全放在看天吃飯的經濟景氣。事實上,政府並非無計可施;政府收入既然包括稅課與非稅課財源,而非稅課收入與景氣的關聯性較低,捐費更具使用者付費的外部公益性,人民相對剝奪感較小,但其財政貢獻僅百分之五,顯有提升空間;此亦九十年財改會的重要建議之一,十年來比重卻近乎停滯。

政府十年前許下的今年財政收支平衡目標已確定跳票,但財政結構失衡的現象不能無解,此時更需多管齊下。調整國家財政結構,當然不能缺少稅改這塊最大的拼圖,由於賦稅依存度的下降,主要來自稅基的嚴重流失,擴大稅基自是鞏固財政結構的不二法門;在保住稅基的同時,政府還要有創造稅收的能力,例如國家上兆元的土地資產,可結合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既降低舉債建設的財務壓力,合作開發衍生的租金、規費等非稅課收入也能源源入庫,甚至帶動財產、所得與消費等連串稅收,創造國庫多贏。健全財政結構不等於全民加稅,輕稅率、擴稅基、活化國家資產三管齊下,財政穩健的願景仍是可以企及的現實期待。

 

【2010.08.16 聯合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