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主黨政府22日推出長期財政改革計畫,承諾要限制發行公債、改革稅制,在十年內平衡總預算;本月初,德國也通過四年內削減逾860億歐元(約新台幣3.3兆元)的預算計畫,政府撙節規模堪稱二戰以來最大。日、德兩大經濟體相繼展開財政革新進程,凸顯歐洲債務危機後,工業化國家已開始控制擴張性財政的風險,並省思舉債救經濟、挑戰國家財政承受力,未必是場必贏的賭局。目前已集「輕稅」與「重債」於一身的台灣,應知所警惕並因應,不讓債務危機上身。

台灣的政府官員一直是擴張性財政的信徒,金融海嘯的危機期間如此,編製中的建國百年政府預算,預估仍要舉債2,000餘億元,整體未償債務餘額逼近5兆元,初估政府1年期以上累積債務餘額占前三年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比率,明年將來到接近38%的歷史新高,距離公共債務法所訂的舉債上限40%,只有一步之遙。換句話說,政府現有4.6兆元的負債,以一年還債600億元的速度,仍得花上77年才能還得清,且期間不能再舉債。不必國際比較,也毋需強辯,依照台灣自己訂下的債務標準,台灣就是一個高負債國家。

台灣近年負債上升有其不得不然的時空背景。前年9月的金融海嘯,迫使馬政府暫拋稅收短徵2,600億元的危機,在二年內舉債總額近1兆元,讓負債比率一路跳升,且迄今看不到回降跡象。然而,台灣是一個小型經濟體,經濟發展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擴張性財政帶動的乘數效果,難與內需型國家相比。因此,舉債能不能救經濟,答案未必是肯定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沒有本錢坐視負債比率持續上升。

對於政府負債的警覺,40%只是紅線,現在舉債未破表,不代表財政結構沒有危險;因為政府已連三年以逼近臨界值的方式大規模舉債,也連三年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大規模減稅,近兆元的新增債務、破千億元的減稅支出,讓國家財政宛如築於沙堡之上,再有海嘯來襲,就有瞬間崩解坍塌之虞。

馬政府曾向國人強調幾個驕傲的數字,包括去年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只有12.2%,是亞洲甚至全球最低;台灣的政府債務餘額占GNP比率仍在40%的債限內,且每年正常還本付息。馬政府認為,讓人民繳最少的稅、做最多的事,台灣的財政算得上是全球模範。然而,以「輕稅」搭配「重債」檢視一國財政結構時,卻恰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指標:輕稅代表國庫富足,願意藏富於民;重債卻表示國庫收入不夠,須靠舉債支應。台灣輕稅的背後,藏有重債的隱憂。

用數字說話,民國80年時政府收入是6,000億元,未償債務只有2,647億元;20年後的今天,政府歲入規模增為1.7兆元,但債務暴增為4.6兆元。所謂「財政健全」的事實,竟是20年來政府收入只增加二倍,債務卻激增了17.4倍。龜速增加的收入,早已趕不上音速竄升的負債;而政府以擴大舉債換取經濟成長的政策,顯然也沒有達到豐實國庫稅收的預期效果。面對財政赤字及負債問題,政府已須有另一套劇本:停止減稅、檢討支出,不能再遲疑;集中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必要時增稅調整收入結構,更是執政者發揮智慧的重要考驗。

台灣不會是希臘,也不會成為西班牙,但不代表同樣揹負高額債務的台灣,可以因此免除隨時可能引爆的本土版債務危機。建國百年值得歡慶,但更需要反省,財政惡化的警鐘正在倒數,重整財政、改革稅制,將是歡慶建國百年之際,台灣有沒有信心宣示打造黃金十年的關鍵課題。

 

【2010.06.24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