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協議(ECFA)進入最後收尾而可能於本月底簽署的階段,這也意味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已可預見各界將把ECFA文本逐條咬文嚼字,把早收清單逐項打起算盤。這是個必經的過程,但希望各界勿以辭害義,而能從更宏觀的角度檢視ECFA,畢竟這只是一個架構;除早收清單外,其他條文大都是後續協商議題的方向與時間表。也因此,除鑽研ECFA外,我們更需要思考今後兩岸與全球經貿關係的政策方向與路徑。

令人擔心的是,政府對後ECFA時代的經貿政策藍圖,迄今只有模糊的印象而無完整的形體。政府多次宣示將推動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各種可能的對象也像猜燈謎一樣不斷浮現。但是,我們尋覓洽簽對象的指導原則為何?是否已準備好FTA談判的取與捨?更重要的是,我們又如何為這些問題找答案?

東協一直是政府的頭號努力對象,也成立各種工作小組與研究中心推動。但除了新加坡,其他如印尼、菲律賓、泰國與越南等東協成員,不是台灣主要的外籍勞工來源,就是農產品出口國;那麼,我們是否準備好與印、菲、越談藍領勞工市場的開放?政府又如何向農民交代可能開放熱帶水果與稻米進口?這些不是杞人憂天的空想,而是日韓與東協洽簽FTA曾面對過的難題。服務業也一樣,我們可以預期新加坡會提出醫療機構公司化、解除電信與有線電視外資限制等要求。長期而言,兩岸間的經貿自由化同樣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馬總統宣示要親自領軍推動FTA,駐外單位也正尋覓各種可能管道多方接觸。但是,政府中不乏心態保守的部會,產業中亦有信心不足的部門。要化解這些心結,我們認為應先從蹲馬步的基本功開始;第一步即是儘早擬定並公開後ECFA的經貿政策藍圖,具體揭示推動原則、方向、目標與執行計畫。

這個由上而下的政策藍圖,對內對外都具關鍵意義。對內,這個藍圖是一種政治決心的展現,除說明台灣FTA洽簽對象的要件外,更促使社會各界與政府部會清楚瞭解自由化的利益、決心與步驟。明年是台灣加入世貿組織(WTO)十周年,十年前台灣為了入世,進行了最深最廣的經濟自由化與現代化工程;十年來固然有進步,但力道與深度比不上韓國、新加坡等競爭對手,現有的五個FTA亦不具實質經貿利益。為了推動FTA,更為了提升競爭力,台灣必須再次以相同的野心進行經濟自由化與革新。

訂定藍圖,更能收導正社會視聽之效。在ECFA中,政府與產業界都以「兩岸市場大小懸殊,中國大陸應該讓利」為協調基調;但與他國的FTA談判,只有互利互惠,絕無單方讓利可言。看看新加坡與美國,抑或韓國與歐盟的FTA就可明瞭。因此,政府應在政策藍圖中,清楚說明洽簽FTA將面對的是不同的遊戲規則,是雙方有取亦有捨的過程;若不導正各界因ECFA經驗形成的觀感,未來推動FTA將會面臨很大的阻力。

對外,一個公開透明的藍圖,可展現我國的政策考量、自由化的決心及談判的誠意,讓潛在洽簽對象有所了解,而能展開有意義的自由化協商,使雙方均可互蒙其利,增加他國開始與我互動的意願。

台灣走向區域整合是無法避免的方向,也是永續發展的關鍵布局。過去因各種因素導致FTA停滯不刖,如今障礙逐漸排除,政府應積極以更具體的必要作為,儘早與主要貿易對手國完成一個高品質、有野心的FTA。

這個FTA很關鍵,因為它不但能提供骨牌效應的動力,提升其他國家的洽簽意願,更能為ECFA的後續協商奠定基礎。

 

【2010.06.20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