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下,台灣出口面臨不公平競爭的威脅愈來愈大。與主要競爭對手如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等國外貿消長情形對照,可以發現台灣受到邊緣化的影響日益明顯。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可協助企業爭取貿易公平競爭地位、促進台灣出口及爭取跨國企業直接投資,是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追求經濟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項安排。

ECFA對台灣長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令人質疑的是,若只有跟大陸簽署ECFA,不和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或類似的經濟合作協議,是否將導致台灣經濟對大陸依賴度升高,從而衍生政治經濟風險,由此延伸政府應同時重視與他國洽簽FTA,以分散風險及平衡國際政治關係的主張。事實上,執政當局亦認同此一主張,但受限於國際政治因素而未能突破。目前積極推動的ECFA,政府即寄望其能扮演敲門磚角色,期待在ECFA簽署後,其他國家能因政治顧慮減少,而提高與我洽簽FTA的意願。

然而,這畢竟是主觀的期待,近來社會各界即高度關注ECFA能否對其他國家產生促簽FTA的作用。反對者質疑,政府期待藉由ECFA突破我對外簽署FTA的想法是一廂情願,主張與主要經貿夥伴簽署FTA,應優先於ECFA,且大陸不應阻撓;並建議應將FTA的洽簽成果,列為檢視政府推動ECFA政策成效的主要指標。這種論調似乎意謂著,只要台灣能與其他國家簽訂FTA,台灣即可突破國際困境,政治經濟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我們非常贊同,面對國際區域經濟整合潮流,政府應有所作為,且不能僅關注於ECFA;而應兼籌並顧,積極與主要經貿夥伴洽簽區域的經濟合作協議。不過,在洽簽的對象及優先順序上,政府必須有所盤算和取捨,權衡不同對象及現實,不能為簽而簽。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首先選擇大陸洽簽ECFA的作為可以理解;再觀諸其他國家的反應,ECFA也確實具備催促他國與我洽簽FTA的可能性。儘管如此,卻難以苟同將洽簽FTA的數量列為政府施政的績效目標。

與各國洽簽FTA,確是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但必須指出的是,FTA對台灣而言猶如一把兩面刃,一面是對出口擴張有正面作用,但另一面是必須相對開放市場,並可能對國內產業,特別是農業、服務業及傳統中小型製造業等帶來傷害。也就是說,在FTA架構下的自由化,我們可以「得到」好處,同時也須「付出」代價,鼓吹應加速與各國洽簽FTA者應知個中道理,不能避重就輕或刻意模糊真相,誤導普羅大眾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作法。

FTA和ECFA都是國際區域經濟整合的類型之一,部分有心人士泛政治化的把ECFA說成糖衣毒藥,卻把FTA形容得像萬靈丹,好像只要跟美、日等主要國家簽了FTA,台灣對外貿易就可以昂首闊步、高枕無憂。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述透過各種媒介擴大渲染,「簽FTA的代價可能比ECFA高很多」的真相被淡化或隱瞞,卻沒有看到政府相關部門出面釐清。在野黨絕口不提FTA的衝擊,只談FTA的優點;執政者鄉愿的附和,承諾將在簽署ECFA後致力推動與各國洽簽FTA,卻沒有具體的戰略規劃及公開論述,實有待商榷。我們認為,FTA和ECFA固然有助於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爭取到更有利的地位,但政府在推動FTA時必須有整體的經貿發展戰略思維,更需要未雨綢繆,提出前瞻的產業政策、優質的經營環境和行政效率作為配套,才能發揮宏效。

 

【2010.06.19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