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是藝文界對國家交響樂團的稱呼,也是英文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的縮寫,其前身是教育部於一九八三年輔導北藝大、台藝大、台師大三校分設的實驗管絃樂團,並於三年後合併成立之「聯合實驗管絃樂團」。一九九四年改組後名為「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二○○二年更名為「國家交響樂團」。

這個代表性的國家樂團,雖擁有響亮名稱,當時卻僅是暫借國家兩廳院排練室,隸屬於教育部社教司補助下的一個演藝團體,是一個妾身未明,定位不清的黑機關。在經過廿餘年的演變與努力後,NSO在二○○五年八月正式納為行政法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的第一支附設團隊,在國內公立樂團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里程碑。

日前,乍見樂團在兩廳院的停車場掛起廣告看板,大剌剌的訴求「我們是行政法人的專業樂團,我們需要自籌五千萬的年度經費……」來作為經費籌募之方式,令人錯愕。不知情的人,誤將NSO轉型為行政法人,跟募款自籌經費劃上等號。

事實上,NSO轉型行政法人後才終於擺脫作為長達廿二年黑機關的窘境,取得國家樂團的定位。樂團改制時,教育部特別編列六千多萬元經費,做為團員年資結算所需,並留任約百分之九十的團員。而原有一年一點一億元的營運預算,教育部如常編列,此外,兩廳院每年再額外核撥二千萬製作節目經費,並提供固定場地,讓NSO優先挑選最精華的節目檔期。同時,樂團可以保留票房收益。整體而言,政府對NSO的經費挹注佔樂團全年預算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相較於國內其他團體,算是得天獨厚,佔盡優勢。

然而,一個職業的民間文化團隊,為了生存,辛苦程度不是非藝文界的人可以想像,相較於NSO的優渥處境,這些團隊,只要能從政府拿到團隊全年預算的百分之十幾趴的補助經費就非常感恩了。他們必須靠著想辦法製作精緻的展演,以有限的經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爭取更多的觀眾和票房收益,仰賴接行政專案及研發販售附加商品來求營運生存。為了發展團隊,實踐更多夢想,必然積極對外募款,這在歐、美、全世界都是如此。只要是想做事的單位,不管是公家或民間,表演團隊、博物館、大學或文化教育館所,都必須如此,NSO自不例外。NSO享有著行政法人帶來的種種好處、經費與運作彈性,透過行銷合作拉贊助、藉由發展定位與理念的取得認同找到捐助者,本是促進永續經營方法之一,與「行政法人」並無關聯!

來自專業表現的肯定,是向前邁進的最大利基。NSO是華人世界最頂尖的管絃樂團,即便在全亞洲也是名列前茅,團員水準高、實力整齊,這是過去多少位優秀的指揮、音樂總監以及團員努力奠基而來的。然而,要成就一個成功的樂團,除了專業精進、財源拓展外,管理制度、品牌經營等層面都應與樂團同步成長,持續創新與開發。而規劃樂團種種發展需求的行政團隊,則應回歸以專業為訴求,才可能感動人心,讓人樂於「投資」於樂團,讓樂團得以登上國際,迎向未來。

假使NSO都要消費行政法人,無怪乎很多人會有改制為行政法人就等於被政府拋棄的刻板印象了。

 

(作者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