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政院公投審議委員會3日駁回台聯所提兩岸經濟協議(ECFA)公民投票案,ECFA在本月簽署的目標可望加速達成,後ECFA的兩岸經貿互動新局即將展開,多項議題將因此浮現;其中,大陸積極推動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區)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問題,正是最具時效性的議題之一,政府應有基本策略。

福建省長黃小晶上月率團來訪才剛結束,由國台辦主導在福建舉辦的海峽論壇,本月中旬登場。另據報導,中共中央計劃在福建成立「對台工作委員會」,直接推動以福建為試點的「海西模式」。此一模式會引起注意,主因其打破過去兩岸交流合作的既有框架,採取兩岸「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管理、共同經營、共同受益」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大陸國務院在去年5月間頒布新的文件,賦予福建對台經貿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權與特殊政策,試圖將海西區發展戰略與兩岸ECFA連接。

事實上,海西區計畫早在2004年底即由福建省提出,但一直到2006年被納入「十一五規劃」、成為大陸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後,才受到關注。大陸國務院重視海西區,除基於平衡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在促進兩岸經濟整合,為兩岸和平統一進程創造條件。隨著兩岸即將簽署ECFA、進入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互動的新階段,面對大陸中央給予福建對台經貿特殊政策的不斷加碼,我們必須深入思考應對之策。

台灣民間企業對「海西模式」的反應相當熱絡,但政府對大陸促銷海西區則是「冷處理」,形成對比。我們可以理解,政府的冷漠以對,主因該計畫的政治意味濃厚。表面上,「海西模式」回應了台灣業界期待ECFA談判「多拿少給」、並在大陸獨享超WTO待遇的需求,但骨子裡仍有政治考量。事實上,大陸亦未避諱海西區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大戰略部署,我政府若正面回應,將面臨政治風險,負面回應則不符目前兩岸氛圍,確有動輒得咎之難。

針對大陸倡議的「海西模式」,我們認為不需隨之起舞,但政府仍應從積極面思考;例如運用海西區的特殊政策,借力使力發展成為進入大陸內需市場的重要基地;另方面,縣市政府與海西區開展城市交流,也可多加鼓勵。我們亦可借鏡「海西模式」的發展理念,結合台灣規劃發展的經貿特區,以策進後ECFA時代兩岸產業合作新模式的建立。

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關係將朝正常化發展,台灣在東亞區域的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也將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另方面,近來大陸投資環境發生變化,現有產業格局可能受到衝擊,產業聚落間將面臨有機的調整與消長;相對的,兩岸關係發展愈趨平穩,跨國企業在東亞區域,特別是兩岸間的產業布局策略或將有所調整。凡此,均是我們應善加運用的有利條件。

ECFA採「小而必要」的架構、漸進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策略,我們固然支持,但漸進政策若過於保守,將坐失後ECFA發展契機的時機。因此,政府應加速經貿特區的落實,一方面進行經貿全面自由開放的實驗,另方面可掌握ECFA生效後的立即商機,為台灣創造最大利益。須強調的是,經貿特區是基於台灣本身整體發展需求,以特區對應大陸主要經濟區塊,應避免以整個台灣應對海西區,損及兩岸對等及台灣的主權獨立地位。經貿特區賦予租稅、勞工、金融、海關等特殊政策,或採境內關外營運模式,是台灣迎向後ECFA時代兩岸互動新局的最佳選擇之一。

 

【2010.06.05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