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2008年上台至今已屆滿兩年,兩岸關係已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如北京當局所指「由歷史的高危期變成和平發展的機遇期」。最能體現兩岸關係發展的,莫過於兩岸兩會四次「江陳會談」,共簽署了12項協議與達成1項共識。簽署與落實這些攸關兩岸民眾切身權益的事項,不僅標誌著兩岸關係從以往「單向」走向「雙向」,由「間接」走向「直接」,由「局部」逐步邁向「全面」新的歷史性里程碑,也促成了兩岸人流、物流、金流的正常雙向交流。

     和平指標建構深具意義

     兩岸關係的新情勢讓台海的緊繃對抗趨向和緩,台海的和平維繫則讓國際社會關注。然而,伴隨著未來兩岸談判、協議的簽署與各項互動交流的開展,兩岸國際空間、軍事對峙與兩岸定位也治絲益棼。因此,現階段兩岸能否建構起一套可資觀察與判別的和平指標,不僅對台海和平的積極開展具有意義,對消極防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倒退也深具警示意義。

     雖然兩岸當局暨國際社會都樂見台海維持和平局面,但「和平」卻是個模糊而難以精準界定的概念,兩岸各自對於和平也都設置了若干的前提與基礎(如北京的「一個中國」,台北的「先撤飛彈」與「正視現實」)。兩岸執政當局目前對於「和平發展」有共識,對於「和平統一」並無交集(陸委會最新民調顯示在台灣主張統一者約僅9.6%);對兩岸協商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有共識,對於「一個中國」表述尚無明顯交集,因為雙方對於「一中反獨」有共識,對於「一中名義」與「一中促統」尚無交集。面對兩岸政治議題如何抓住「共識」,擱置分歧,藉由共識的深化逐步消除分歧,殊為重要。

     應致力同意歧見的表述

     兩岸關係雙方在1991年創立海基會與海協會以中介團體開始進行協商,到2008年的「江陳會談」,已進入雙方副部長層級官員也可以透過兩會平台直接談判。MOU(2009年11月)的簽署,或是即將簽署的ECFA,雙方雖已由政府官員上談判桌,卻仍迴避涉及任何官員的正式職稱與政府名義。

     目前兩岸雙方不論是在彼此的相互定位,或是國際空間上,仍只由以前的「互不承認」進步到部分「互不否認」階段。這種互不否認與agree to disagree並不完全相同,後者更明白宣示雙方同意在若干關鍵議題上(如主權)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現在應該致力於「同意歧見」表述的共識。

     目前兩岸係處於「和平發展」或「和平交流」的初級階段,如何透過一套觀察指標來判別兩岸和平的的寒暑量表,殊為重要。兩岸的和平交流的指標,則可由目前兩岸經貿、社會、政治、外交、軍事等五個層面分別加以檢視。

     以當前兩岸關係各項和平交流,個人主觀研析兩岸經貿交流80分,兩岸社會交流75分,兩岸政治交流55分,兩岸外交交流50分,兩岸軍事交流40分,初步計算目前兩岸和平交流指標總分為60分。

     以此為基準,我們可以定期檢視兩岸和平交流的寒暑表。

 

(作者張五岳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