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馬英九總統就職兩周年,各界少不得對馬英九的政績品評一番。台灣智庫的民調顯示,民眾對馬英九最不滿意的是「政策傾中,輕忽國家主權」。《自由時報》的「馬英九執政2周年實錄」專題中,使用了「親中閹割主權,邁被統不歸路」的標題,嚴詞批判馬英九的兩岸政策。

     的確,兩年來,「親中」、「傾中」已經成了馬政府揮之不去的帽子。對此,馬政府的經典回答向來是否認「親中」,並堅守「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官方公式,可惜似乎沒有發揮太多澄清的作用。

     一個「中」字,多種意涵。馬英九到底是不是「親中」/「傾中」,又該不該「親中」/「傾中」,要回答這個質問,就得談清楚「中」到底指涉什麼,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政權、中國(大陸)人民、中華民族,或是中華文化。

     2008年,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媒體專訪時說,台灣與大陸不是兩個中國或國與國關係,而是一種特殊關係。由此引來綠營的持續撻伐,以及「馬區長」的諷刺怒罵。只不過,自1991年修憲起,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就是「一國兩區」:在統一前,一個中華民國分隔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區,也才有了全稱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近二十年來,所有民進黨人都是在這樣一部憲法下參選,更當選過總統,民進黨籍的縣市長也是根據這部「一國兩區」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申請前往大陸,甚至因此贏得眾多掌聲。如今,民進黨人卻把「一國兩區」中的中華民國一國、「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一中,扭曲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製造了無數的政治口水。

     如果「親中」一詞中的「中」字所指是中華民國,那麼身為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親中」與「傾中」,又有何不妥?只要憲法未改,無論是何黨何派人士當選總統,對於這樣的「中」,不但是要「親」與「傾」,更是要堅守與站穩。

     至於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共政權」這一「中」的關係,政府也做出闡述,就是與「親美」、「友日」並舉的「和中」。過往曾在中國民主人權議題上著墨甚多的馬英九,在擔任總統之後,或許因為考量兩岸和解的氣氛,態度上相對較為溫和,同樣引來不少批判。

     不容否認,兩岸在價值體系、政治與社會體制甚至生活方式上都仍存在相當的差異,這也是兩岸難以進一步整合的重要障礙。馬英九總統其實可以做出更清楚的闡述:即一方面我們堅持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絕不倒退回過往和平對抗甚至武裝對峙的階段,另一方面,我們期待兩岸能透過交流對話合作,在政治社會各方面展開良性競爭。舉例來說,兩岸都簽署了《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大陸方面尚未批准前者),可以在落實、貫徹兩公約上相互監督、相互促進。

     同時,我們希望推動這樣的良性競爭,不是因為要「反華亂華」,恰恰是因為從中華民族這一「中」出發,希望包括中國大陸民眾這一「中」在內的兩岸人民都能保障權利、增進福祉。

     一個「中」字,內涵有所不同。馬政府如果能把親哪個「中」,又不傾哪個「中」做更清楚的論說,或許仍難逃綠營的指控,但相信能獲得更多民心的支持。

 

2010.05.20 旺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