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峽交流基金會在大直的辦公大樓於日前正式動土,象徵海基會在兩岸關係發展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更形確立;而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海基會究竟能繼續扮演什麼角色,則更引人注目。

從二○○八年以來,海基會充分扮演白手套的角色,經過五次江陳會談,不僅簽署了不少重要協議,將兩岸導入大三通階段;而且還簽署了ECFA,讓兩岸經貿關係向FTA方向過渡發展。總的來說,以海基會做為中介,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和法制化,得到更進一步的突破性發展。

在這兩年多的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經貿協議的協商談判,已經確立了一個既定的模式:由相關部會負責官員先行協商,然後統一由海基會扮演白手套,代表和大陸海協會簽署協議。這種模式是現行兩岸政治關係制約下的產物,海基會和各相關部會,循著這種模式的互動,已經相當有默契。

從可見的未來觀之,上述這種模式應會持續下去;不過,這樣的模式到底會持續多久?端視兩岸政治關係的演變。如果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到可以由雙方的官方機構和官員,直接談判協商,甚至簽署協議,那麼海基會的白手套角色,也將消失或退化。當然,兩岸政治關係要走到這一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們才會說,海基會的上述角色會持續下去。

曾經有人建議,讓海基會成為某種類型的談判機構,統籌和大陸的協商談判事宜。這種建議有其現實性和合理性,但若要落實,可能會面臨以下的問題:一、海基會的政治屬性會增強,這是否能被兩岸現行政治關係所允許;二、海基會的談判人才是否足夠,是個嚴肅的課題,在實際談判中,可能到頭來終究還是得靠各部會的支援和參與;三、況且,海基會成為談判機構,相對於其他部會而言,兩岸所涉及的議題,都是各部會主管的業務,可是卻要由海基會主導或統籌談判協商,這在操作上可能反而會治絲益棼。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就可以知道,上述的建議為何無法被採行。

不過,如果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甚至將來涉及到要協商談判兩岸和平協議的問題,那海基會的角色和定位,則將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兩岸和平協議的協商談判和簽署,必須由高層直接介入指揮和領導,但囿於兩岸關係的現實,又不能直接面對面接觸,這還是必要通過海基會作為中介來進行協商。而由於兩岸和平協議的協商和簽署,涉及層面甚深甚廣,各部會的參與,以及社會各層面的介入都是必要的,特別是國會的監督也是無法避免的;若考慮到這點,屆時可能必須成立一個各層面都能有代表參與的委員會,這種委員會可以不必是純然官方的,可以是半官方的,以方便和大陸進行政治互動。

因此,將來有可能是由這樣的委員會和海基會一起面對大陸,進行有關政治議題的協商談判和簽署協議,屆時海基會雖然仍是白手套,但那樣的白手套已不再是現在的白手套了。

 

2010.09.29 台灣新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