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元培、胡適、吳大猷還在當中研院院長,針對出現重大爭議、攸關後代子孫的國家發展政策,他們會不會說出「既然政策已經決定,現在提出建議已經太慢」這類妄自菲薄言語?最高學術機構領導人若不願或不敢質疑行政部門政策,所謂的「學術良心」今後是否就此服膺任何既定政策?
台灣社會高度關切國光石化案何去何從,中研院對此並未缺席,包括前院長李遠哲、曾經擔任環評委員的周昌弘等十八位院士日前連署,具體呼籲停建國光石化廠;然而,近日院士季會中,多數意見僅贊成以連署者個人名義建言,無法以全院名義提出此案。
令人驚訝的是,現任院長翁啟惠雖指出「院士有義務向政府建言」,但他同時強調,既然政策已經決定要蓋,「現在提出這個建議是不是慢了一點?」
問題是,中研院院士向政府建言的時機,應該被限定在重大政策決定之前嗎?中研院擁有豐厚資源,院士名器更是最高學術桂冠,理應對於國家重大政策貢獻更多心力,但若中研院在重大開發案決策底定後即噤聲不語,這樣的中研院恐將自失超然、獨立的建言高度。
如果翁啟惠已精準詮釋了院士季會中多數意見,亦即多數院士並非基於贊成興建國光石化廠而不願形成共同決議,而是基於「時機已晚」不願做出與行政部門對立的「掃興」之舉,則中研院今後是否不再對任何既定重大政策提出建言?這種妄自菲薄的「時機說」,難免讓外界感到遺憾與不解。
當然,並非中研院要跟政府唱反調,才算善盡言責,翁啟惠認為國光石化案的資訊不足,連他都無法判斷,這種嚴謹態度外界也當予以尊重。不過,院長不夠了解,並不代表其他院士無法判斷,當十八位院士集體呼籲停建國光石化廠之際,「時機說」實在不是中研院不願進一步表態的適切理由。
事實上,正是因為翁啟惠指出「關於國光石化案,環團、政府各說各話,缺乏理性討論空間」,社會才會期待院士能提出理性建言。如果環團、政府達成共識,國光石化案沒有爭議,台灣社會還需要院士之聲嗎?
院士之聲並非真理,也可能存在各種偏見或蒙蔽,容或也只能提供政府與各界參考;但是,中研院長不宜以政策決定前後做為院士建言的時機判準,如此將使重大政策失去必要調整、修正乃至叫停的可能性,這未必是國家、社會之福。
2010.09.29 中國時報 / 何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