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才落幕(不是結束,而是第一幕落幕)的中日釣魚台事件,雙方喊話、召見大使、「嚴厲聲明」搞半天,最後是中方悄然祭出「禁運稀土」戰,加上「勸阻」觀光客赴日,讓日方快速釋放扣押的大陸船長。

     國與國、強權與強權之間的角力,大部分都採逐步、逐次「升級」的方式進行,武力戰爭往往是最後一道。從限制人員、資金、技術流入該國,到禁止該國貨品輸入,再到停止重要物資輸出到該國,最後是設法全面切斷該國對外貨品的進出口,可謂步步相逼。

     拿破崙想打敗英國,最先搞的就是全面禁運;兩次大戰期間,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也是想全面切斷英國對外運輸。到了廿世紀,美國這個超級強權,也是善於操作資源戰、經濟戰。對潛在威脅國家(如中國),就有各種限制「敏感技術」輸出的規定,對其口中的「流氓」國家,就聯合其它國家經濟制裁、禁運貨品。

     不過,經濟戰、資源戰類似「七傷拳」,功力不到,就是「傷敵七分,傷己三分」。因為,經濟行為屬於「合則兩利」,驟然斷絕,雙方都有損失,只是受傷輕重不同,復原時間長短有異而已。因此需要事前準確掌握雙方的情勢,才能選對「武器」克敵制勝。美國制裁的國家,其經濟實力都與美國差距甚遠,且未掌握能掐住其命脈的資源或技術,因此美國幾乎都能毫髮無傷,但對手則陷入經濟困境。

     當年,台灣祭出「戒急用忍」政策,也是一種經濟戰的手段,希望透過限制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避免技術、資金流入大陸,壯大其經濟實力。只是,這項政策錯估情勢,一方面高估台灣企業對大陸的影響,另一方面未考慮到大陸能由其它國家取得技術與資金,結果就如當年老蔣時期政治外交上的「漢賊不兩立」,最後搞成「賊立漢不立」一樣,大陸經濟持續高速成長、技術層級不斷提高,台灣卻反而失去市場、經濟萎縮,台灣最後是得不償失,政策全然失敗。

     這次中國選以稀土作為第一炮,相當聰明,因為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九成多,具有絕對的壟斷性,在全球缺乏替代性,而稀土對許多工業的重要性卻是無可替代。所以這招不但掐住日本,更影響日本背後的老大美國,但對自己卻是毫髮無傷。如果中國選以某種貨品─例如某項電子產品作報復工具,一來牽連本身經濟與產業過鉅,二來,此法縱然短期造成震盪影響,但很快其它地區的替代產量就出現,結果可能是傷敵三分,傷己七分。至於減少觀光客赴日,更是只傷日本不傷自己。

     從釣魚台事件、禁運稀土、到中美人民幣升值之爭,此三大強權近日的交手與角力令人目不暇給。第一回合算是中國占上風,接下去的人民幣之爭,就看十月中旬美國公布的匯率報告,及後續是否採取行動而定了。

 

  • 2010.09.27 中國時報 / 呂紹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