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水準的影展影響力非常大,威尼斯影展落幕,華語片如《陳真:精武風雲》、《狄仁傑》在這屆很風光,其實,這兩部片也參加剛結束的多倫多影展,英文媒體如《時代雜誌》和《華爾街日報》已迫不及待報導威尼斯影展的一舉一動,現在,歐美影迷應無人不識徐克、甄子丹、劉德華、李冰冰…了吧!

日前,有五都市長候選人重提文化創意產業,說要建設台灣「坎城」。其實,不妨拿現有的高雄電影節與南韓釜山電影節比較,兩者歷史相若,但後者已發展成為亞洲第一的影展,每年參展的影片有三、四百部,參展的國家達到七、八十國。

韓片在全球重要影展獲獎無數,今年又在坎城有兩部競賽片,分別是李滄東的《詩》、前任坎城影后全度妍的《下女》。

另一方面,較通俗的韓劇和流行音樂也席捲了台灣每個角落,古典音樂天團Ensemble Ditto今年進軍日本、大陸,據說明年就要來台灣,南韓鋼琴家更企望在十月的蕭邦大賽拿下佳績,其文創業之影響力擴張的速度實在令人羨慕。

前不久的台北電影節,筆者和朋友們等片、喝咖啡時,一位友人形容今年入圍的台灣電影是「後新浪潮」,我很謙卑地請她定義這不熟悉的流派名詞,不料她狂笑一陣,解釋道,楊德昌那輩會拿國際大獎的被稱為「新浪潮」,過了那階段,現在拿不了獎的便是「後」新浪潮!

當場,另一位搞劇場、抱持電影夢的朋友笑臉立即垮了下來,顫著聲音說:「拍電影的也要養家活口,不能僅做自己喜歡的、最好的東西。」第二天,青年導演獎揭曉、台灣果然又沒贏,媒體幾乎一字不提。

台灣文創產業之不振,成因環環相扣。台灣若僅想分嚐甜美的文創果實,看不到別人培育種苗的辛苦,恐怕永遠只能蹉跎空嘆。

多倫多影展,片單好些和威尼斯影展重複,越來越多美國影人在考量旅費成本的前提下,選擇多倫多,取代歐洲的影展,甚至在加拿大辦電影首映;換句話說,多倫多影展是把好萊塢當腹地而興起。

ECFA生效後,電影產業正站在一個最有利的十字路口。台灣的電影工業,有大陸十三億人口當腹地,對於亞洲各國來說,來台灣參展,也比到上海、北京更便宜;只是,看得到的錢不一定賺得到,這才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設法幫助人民的。

總之,如果真的下決心發展電影產業,當務之急是籌辦具世界級藝術地位的國際影展,先贏過南韓;同時,與對岸合作、交流,並改善本島現存的影城設備,提供比大陸、泰國更現代化的影視硬體服務,那麼,台灣坎城的目標不見得遙遙無期。

 

【2010.09.26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