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社報導:北京駐新加坡大使魏葦,在紀念兩國建交二十週年記者會上說,星國和台灣探討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屬於經貿關係範圍,大陸並不反對;北京反對的,只是建交國和台灣「發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這個立場並無任何改變。他也說:改善兩岸關係,是北京政府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而ECFA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步驟。
大陸官員前此雖曾發表過類似言論,但場合不如這次正式,用語也沒有這樣明確。如從台灣角度去看,這番話恰好證實了我常向外國朋友們,描繪台灣外交處境時的說詞:我們創造了「實質外交」或「彈性外交」的領域,在世界外交史上開啟了新的一頁。
外交不是一門科學,它是一種藝術。科學是死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商酌的餘地。藝術則可變化莫測,只要心領神會,彼此擠一下眼睛,會心一笑,就可達成協議。如果必須形諸文字,也可找出大陸無從反對的做法。
台灣與非邦交國之間,即使要簽署對雙方都具有拘束力的協議,也可以辦得到。舉例而言,在外交實務上,條約有公約、條約、協定、議定書、乃至備忘錄之分。一般而言,公約、條約或協定,需要送立法院批准。但是位階最低的備忘錄,雙方簽字生效之後,因為無須送立法院審議、難道就可不遵守嗎?當然不可以。
近四十年來,台灣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出許多外交學上向所未有的實踐(practices without precedent)。這些做法全都「前無古人」,但不見得就「後無來者」。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除民主自由外,還有強大的經濟力量。世界各國雖不得不尊重大陸的主張,卻基於本身需要,自願與台灣來往,希望無人可以攔阻。
台北美僑商會作過調查,世界各國因事實需要,在台設置代表機構者,有四十八國之多。它們的名稱五花八門,美、德、法以「在台協會」為名,其餘有的叫商務辦事處,有的叫貿易觀光辦事處,不一而足。反而是台灣駐外單位,已經統一改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 Cultural Office,簡稱TECO)」,清楚明暸,不致誤會。
所有國家在台北的單位,不論叫什麼名稱,清一色是該國外交部派駐的機構,主任和館員都是正式外交官。時間長久後,原來假惺惺的白手套,如「北美關係協調委員會」和「亞東關係協會」等白手套,早已投閒置散,變成酬庸屆齡退休前人員的養老院。作為它們對口單位的四十八國外交官,也公然進出我國外交部,辦理交涉,原意盡失。
我很希望哪位外交學的教授,能蒐集詳盡資料,用英文寫一本書,題目可用《實質關係:台灣對外交學的貢獻》,保證會引起外國學者的注意。
【2010.09.25 聯合報╱陸以正/退休外交官(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