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風暴迄今,已屆滿兩周年。包括美中在內的G20從一開始的同舟共濟,到現在的復甦互異,各國經貿政策的優先目標已大不相同。當美日歐還在推敲何時推出新一波量化寬鬆措施之際,經濟回春向榮的新興市場與原物料國家,則正為如何嚇阻熱錢炒作與防止資產泡沫,而大傷腦筋。在G20自掃門前雪下,美國想重施「以鄰為壑」的貿易報復故技,恐難爭取G20全員背書。

     美國經濟復甦情況到底如何?據權威機構「國際經濟研究局(NBER)」本周初宣稱,衰退已於09年6月結束,經濟現正處於復甦期。然而,NBER利多對美股的沖喜效果僅止一天,因為聯邦準備理事會(Fed)隔日就潑了一盆冷水,對持續低迷的通膨與成長情勢深感憂心,所以慎重考慮採取新一波量化寬鬆行動。

     從「干預」匯價的角度觀之,Fed此番心戰喊話,威力不遜於上周三日本財金當局轟炸匯市的兩兆日圓銀彈,不同的是,Fed順利全面壓低美元匯價,因而局部抵銷了菅直人政府阻升日圓的努力。

     美國當然不會承認Fed的「光說不練」,是對匯價的一種變相干預,卻認定中國限縮人民幣升幅,是導致美中貿易失衡的元凶。美國財長蓋特納甚至揚言,要在11月G20首爾高峰會,把人民幣議題端上檯面。言下之意,就是要訴諸國際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到位。

     明理的人都知道,美中貿易失衡是個糾結複雜的大哉問。刻在紐約參與聯合國大會的中國總理溫家寶指出:「美中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不是人民幣,而是貿易與投資結構。」此話雖是自我辯護,也透露了美方刻意隱瞞的事實。

     以美國電子業為例,當年挾著冷戰結束的和平紅利,以及撙節生產成本的自利考量,改採委外生產模式,因而發展出現今「台商接單,大陸生產」的供應鏈體系;美國品牌吃肉,兩岸代工廠喝湯,彼此共生共榮。也因為中國製產品相對低廉,遏抑了通膨作怪的威脅,全球在後冷戰時期才能享有長時間的穩健成長。

     但如果美方執意要把本國企業委外生產所創造的貿易「赤字」賴到接單國身上,把本國企業不在本土創造就業歸咎於接單國的排擠效應,那就是倒果為因,一筆抹煞代工模式的「創利」功勞。

     不過, 美國老大當慣了,總認為自己做任何事都師出有名,自己遭遇的困境都是別人的錯。尤其在積重難返的貿易逆差上,不曾見歷任政府認真矯正投資結構,只是急著在國際間找「操縱匯率」的代罪羔羊。1971年,共和黨尼克森任內威逼德、法簽署「史密松寧協議」;1985年,共和黨雷根任內強求日、歐簽署「廣場協定」;1994~95年,民主黨柯林頓任內單挑日圓。在上述三大「匯」戰中,對手國貨幣都如美所願大幅升值,結果卻是美國貿易赤字依舊持續攀高。

     儘管「損人不利己」的歷史教訓不遠,美國府會在期中選舉年,挑上中國人民幣做為共同的敵人,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對政客而言,投資結構調整曠日廢時,只有苦勞未必圖得到功勞,「嫁禍於人」是最便利的方法。因此,無論是歐巴馬政府不斷拉高分貝對北京開砲,抑或美國國會近期將通過對中國的片面關稅懲罰措施(一如當年對付歐洲、日本),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美國至上主義者,也必然會極力鼓吹各式保護政策,例如半導體龍頭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就主張,政府應對美商委外製造的產品課以重稅,才能確保就業機會留在國內。但葛洛夫似乎忘了,英特爾超過60%的高毛利率,部分還是拜全球代工體系抬轎之賜。

     美國產官學大可繼續展現強國的霸氣,也可以過河拆橋,但現今的世界已不再是美國說了就算。歐元區推行單一貨幣機制超過10年,正面臨存亡續絕的轉折點,承受不了太劇烈的匯率變動;日本在兩次大升值中元氣大傷,恐無力招架日圓第3度勁揚。儘管出口競爭上,歐日也樂見人民幣大幅升值,但未必認同美國府會激烈逼宮。更何況,中國現在不僅是美債最大的買主,也是歐債、日債的大金主,投放之間,對歐元與日圓也有一定的牽動力。

     再看G20其他成員,韓國與印尼早在日本之前,就與亞洲多國央行形成防堵熱錢干預陣線,拉美的巴西也矢言不惜砸重金阻升里耳。太平洋兩端瀰漫干預主義氣氛,就怕幣值波動過大,阻擾經濟成長的步伐。萬一人民幣被迫大幅升值,亞洲與拉美新興國家沒賺到競爭優勢,反而捲入新一輪升值競賽,可謂得不償失。

     美國圖一己之私,中國有以待之,G20首爾峰會前的兩強角力必然高潮迭起!

 

2010.09.24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