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七日,一艘中國漁船在釣魚台海域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碰撞,造成中國籍船長及十四名船員被日本扣押,事後雖然船員已被釋放,但船長仍然被扣留接受調查。中國針對此事,史無前例地連續六次召見日本駐中國大使,民間反日浪潮也蠢蠢欲動。這次釣魚台事件,不但引發二○○二年來中日關係的再度緊張,同時也戳破日本民主黨執政以來,所營造中日互惠性夥伴關係的假象。
去年九月日本民主黨執政之後,便致力於提升雙邊的經濟民間交流,希望能夠深化、填補過去「政治熱、民間冷」脆弱、空洞的中日關係;在另一方面,中國也希望利用日本政權輪替的大好時機,來積極拉攏日本,突破「自由與繁榮之弧」圍堵中國的「空缺」,以降低其在美日同盟當中牽制中國的力量。
那麼在這次釣魚台事件,中日雙方為何無法快刀斬亂麻,為中日關係築起一道防火牆,而任由這把火持續地延燒呢?
首先是中日雙方的認知基礎不同。中國認為釣魚台是中國固有領土,日本應該無條件釋放中國船長,中國也絕不接受承認日本任何的審判過程及調查結果;而日本則認為國內法律應與政治事件脫鉤,將這次碰撞事件交由法院來調查真相,日本政府也不希望這次事件再度沿引之前習近平訪日見天皇的「特例」,同時如果沒有經過調查程序就讓船長返回中國,今後中國漁船進入釣魚台將會層出不窮,日本勢將疲於奔命。
其次是中日兩國高度的認知落差。日本認為在第一時間已經釋放十四位船員,但是卻沒有得到中國的善意與讓步,中國不但延後原訂本月中旬舉行的東海油氣田談判,同時也無限期推遲本月中國人大代表團的訪日行程,這讓日本政府覺得相當沒有面子;而在中國方面則認為,相對於二○○二年的大規模反日浪潮,中國政府在這次釣魚台事件已經顧全大局,刻意壓制國內的民族主義,但是日本政府卻仍然遲遲不願意釋放中國船長,因此中國只能節節升高對日本的政治壓力。
從一個單純的碰撞事件,卻可以因為彼此認知基礎不同以及高度的認知落差,進而引起中日之間的緊張關係,由此可見,中日兩國之間信任基礎是有多麼地脆弱。
那麼,要如何去解構這次的釣魚台事件背後的政治意涵呢?筆者認為這次事件不能單從中日兩國在釣魚台的領土爭議來看,而要放大到中日兩國近年來在南西海域的大戰略來分析。
南西海域這塊東從南鳥島,西到與那國島,南至沖之鳥島的大片海域,在美軍沖繩普天間基地遷移落幕之後,最近突然逐漸取代北韓核問題,而成為東北亞區域的熱點。南西海域的戰略位置相當重要,牽涉的問題也相當複雜,因為對中日兩國來說,南西海域不僅包括東海油田的經濟資源爭奪問題,也包含釣魚台主權的領主爭議問題,同時還關係到西太平洋第二島鏈保衛戰的戰略問題。
例如中國近年積極想要突破美日同盟所布下在西太平洋第二島鏈的軍事封鎖,從近海海軍國家一躍成為具有遠洋投射的太平洋海軍國家;而要突破第二島鏈首先就必須要掌控南西海域,這也是中國近年來不斷地善用東海油田談判及釣魚台主權爭議,意圖將軍事力量引入南西海域的最主要原因。而日本政府在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塵埃落定之後,也開始積極修訂防衛大綱,將軍事部署重點從過去的日本海移向南西海域;同時計畫在南西諸島駐防自衛隊來作監控中國軍事動態的前哨站,以及保衛沖繩美軍基地的軍事後盾。
由此可見,這次的釣魚台事件,只是中日兩國相互試探彼此在南西海域的軍事部署與衝突底限,而中日雙方在這次碰撞事件的認知基礎及認知落差不同,均源自於兩國對於南西海域戰略利益的爭奪。只是中日兩國大概都沒想到,這次的釣魚台事件,竟會提早揭開中日友好虛偽的神祕面紗。
(作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