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撞船事件近半月,這次事件是過去中日兩國在釣魚台事件上,矛盾最為激烈的一次。中國5次召傳日本大使,卻得不到日方正面回應,中國外交部決定,「暫停中日雙邊省部級以上交往,中止了雙方有關增加航班、擴大中日航權事宜的接觸,並延遲了中日煤炭綜合會議」。中國公民赴日旅遊規模更受到嚴重影響,中國大型日用品生產公司寶健原訂於10月的員工萬人赴日旅遊計畫,也臨時被取消。
這是中國首次透過「變相的經濟手段」制裁日本;這種強硬舉動,台灣民眾應點滴在心頭。
政策產出的壓力被忽視
當國際間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國政府的政策行為上時,卻忽略了中國社會內部對於中國政府的「政策產出」壓力。
除了釣魚台列嶼海底下的可能石油蘊藏之外,中國何以如此激烈反彈?吾人認為,「民族主義」浪潮,才是中國官方採取強硬手段的內部原因。
中國民族主義的憤怒,國際社會早已不陌生。除了早年熱銷的《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外;1999年美國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及京奧聖火在英法傳遞受阻所引爆的反英法聲浪等,都讓中國原本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更加「爆燃」。
美國「中國通」學者、柯林頓總統任內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謝淑麗(Susan Shirk)所撰寫的《脆弱的強權》(Fragile Superpower)一書透露,在南海撞機事件後,美國亟欲和中國官方建立溝通管道,以防誤判情勢。但中共高層為了應付中國國內氣憤的民意壓力,拒接美國的熱線電話;同時,中共中宣部第一時間就為撞機事件定調為「美方的錯」,更壓縮了中美之間的對話空間。
中國民族主義的聲浪,可追溯到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但是,當時是對於腐敗無能政府的仇視、是對中國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革提出期待。因此,「五四運動」的民族主義,既是呼籲民主革命,又有民族獨立的色彩。
強調國際必須公平對待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民族主義,卻是建立在企求中國「崛起」的目標下,認為「穩定」是中國社會政治首要目標,又強調中國必須建立起一個富強國家、國際社會必須「公平」對待中國。因而,為數不少的中國民族主義者,支持中國當前穩定、專政的政治制度,默許威權統治;同時,身為統治者的中共,亦將此作為鞏固國內社會凝聚力的基礎(愛國主義)。
現在,中國民族主義並不具備「五四運動」的反權威色彩,而是一種「一致對外的精神力量」。
大家在寄望中國能朝民主自由制度邁進的同時,更應審思中國民族主義對中國在民主化過程中的影響。操作民族主義是把雙面刃,不斷膨脹且具反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中國民族主義,甚至導致許多理性務實的中共智囊學者,在強大的民族主義聲浪下,都選擇噤聲,不願公開與「主流」激情民意歧異。
在中國民族主義之外,台灣的主體意識,卻不斷地增強。未來,一旦面對沸騰的民族主義及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中國時,台灣又該如何和對岸和平共處?
換言之,如何在避免衝撞兩岸關係下,承擔起「確保台灣主體性」和成為「亞太地區負責任參與者」等雙重任務?此一未來的願景,當是未來台灣下一任領導人所念茲在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