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9月17日社論〈兩岸解藥:「連結論」好過「統一論」〉,再次為其「連結論」做呼籲。我們認為有三個問題需要討論。第一、如果兩岸對於未來終極目標不確定;第二、如果兩岸憲政認同的本質已經改變,「連結論」與「過程論」是否還能存在?第三、以何種方式進行「連結」、以何種路徑做為「過程」,才是「連結論」或「過程論」能夠得到支持的基礎?

     一個屋頂 是實還是虛

     依照《聯合報》的說法,如果「一個中國原則」是一個「屋頂」,兩岸可以在軟屋頂、巧屋頂或硬屋頂之下,漸進地體現「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但問題是:這個屋頂是「實」的還是「虛」的?如果兩岸的主權是相互重疊,兩岸在未來的和平協定中應該確定不分裂整個中國,那麼,這「一個中國」就是「實」的。如果「一個中國」只是個中華民族概念,未來在和平協定中應「正視現實」、以「一中各表」的原則陳述,那麼這「屋頂」就是一個「虛」的中華民族概念。當這個「屋頂」是「虛」時,「連結論」或「過程論」可能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第二個問題,「屋頂」下的「梁柱」是否材質需一致?一邊是水泥、一邊是木材,是否能夠支撐一個穩固的屋頂?同樣的,《聯合報》用「筷子理論」形容兩岸「不應完全綁在一起,也不能完全切割,有分有合,始能靈動自如」。我們也要問同樣的問題,在吃飯時,有無並用一枝竹筷、一枝鋼筷吃飯的?

     這就是問題!如果兩岸在自我的核心屬性、憲政認同本質上都已經發生差異時,兩岸如何架起這個「屋頂」,又如何使用這雙「筷子」?如果台灣在走一條中華民國不是中國的道路,如果台灣主張有自己的主權時,「屋頂理論」或「筷子理論」還可以成立嗎?

     高中歷史課綱刨了根

     馬政府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綱》,仍然延續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對立,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是放在台灣史,而非中國史講。在馬政府的歷史教育藍圖裡,沒有說中華民國不是中國,但是已經清楚地說,中華民國不屬於中國史、我國不是中國。這樣的國民意識與史觀的教化過程,等於把中華民國的根給刨了。請問,當中華民國的本質已經改變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不再同屬一個國族認同的脈絡時,這個「屋頂」或「筷子」還可行嗎?

     我們並不否認,在討論「目的論」時需考慮「過程論」,也不反對在討論「統一論」時需重視「連結論」。但是以上兩個問題如果不能釐清楚,如果「過程」與「連結」的方向是往「永遠維持現狀」或「台獨」,或者助長這種趨勢,我們高度懷疑北京會接受這種「過程」或「連結」的理論。

     第三個問題,「過程」與「連結」的具體內容為何?《聯合報》的「過程論」或「連結論」所提出的「屋頂理論」與「筷子理論」,最多只是一個兩岸政治定位的描繪,而沒有對「一個中國的現在進行式」的內容進行探討,即只討論到兩岸的「定位」,而沒有對「如何走」提出看法。

     針對這一點,我們提出完整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即在兩岸定位上與目標上是「一中三憲」,兩岸走向的路徑則是以「共同體」為借鏡的「兩岸統合」。我們認為,一個完整的「過程」與「連結」論,包括兩岸自我定位、共同定位與未來的共同走向,缺一不可。

 

(作者張亞中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謝大寧為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黃光國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策顧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