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字,在當前國內是個惹人爭議的字眼,常引起兩極反應:有人熱情擁抱,有人則去之而後快。在此氛圍之下,出版《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The Man Who Loved China,時報出版)一書,可以有些說明。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本是英國劍橋大學出名的生化胚胎學家,他對中國科技史的興趣,是由一九三七年間同時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的三位中國留學生所引起;其中尤以魯桂珍對他的影響最大也最深遠,長達半世紀以上。
然而真正促成李約瑟決定改行、從事中國科學史研究的機緣,來自抗戰期間他以英國外交官身分,前往中華民國陪都重慶,從事科技援華工作。李在中國待了整整四年,幾乎跑遍了整個大後方,結識了許多中國友人,他甚至還遠征敦煌、滇緬邊境及被日軍包圍的福州等地。這是多數西方漢學家少有的經歷,也是全書最吸引人閱讀的部分。
李約瑟早年於生化胚胎學的成就,隨著科學的進步,如今已少有人提;真正讓李約瑟知名於世的,是他於四十八歲那年動筆,而於五十四歲那年出版第一卷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到他過世時,該套書已出版十八冊(如今有二十四冊),分屬七大卷。任誰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那成排的著作,都會忍不住出聲讚嘆;如果他們知道那大部分是李約瑟在手動打字機上一字一字敲出來的話,只怕會更佩服不已。
李約瑟除了熱愛中國的一切外,他還為了一個問題而研究不懈,那也就是出名的「李約瑟大哉問」:中國在中世紀(明朝)以前科技領先全球,為什麼後來卻停滯不前,也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
這個問題的答案言人人殊,絕對不只一端。李約瑟認為中國長期在大一統的專制帝國及科舉制度下,少了相互競爭的城邦及中產階級商人的興起,也就少了進一步發展科學的動力。中國傳統的士,多埋首故紙堆中,商人則被視為四民之末,可見一斑。
反之,十五世紀以降的西歐,由於封建制度、國家、教會及蒙古帝國的相繼瓦解,導致中產階級的商人興起。商人重利,會在測量、記錄及試驗上精益求精,科學方法也由此萌生。當然,西歐還承襲了古希臘的歐幾里得數學,發展出複雜的自然科學,這也是中國所欠缺的。因此,近代中國會飽受船堅炮利的東西列強欺凌,也就不讓人意外。
今日在台灣的國人讀這本書,感覺可能更是複雜,因為書中提到的中國,實質上早已不再屬於我們。再者,從科學日新月異的角度看,就算中國曾經有過再多的第一,如果未能推陳出新,也無濟於事。但筆者以為,我們是中華文明遺產的當然繼承者,絕不應該放棄;同時,歷史由人寫就,鑑往方能知來。一個自由開放、公平競爭的社會,是促使科技與經濟進步的不二條件;鎖國心態,只會步上明清以及三十年前的大陸後塵。因此閱讀李約瑟其人其事,自有其時代意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