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公車上,一位男大學生在「博愛座」上打瞌睡,一位拄著柺杖的老翁上車,逕走到學生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請他讓位。學生看了老人家一眼,面無表情地離開了座位。

場景二:捷運上,一位女高中生正在「博愛座」上看書,靠站時,進來一位孕婦,學生第一時間站起來把位子讓給這位準媽咪,雙方臉上都掛著甜蜜的笑容。

場景三:火車上,一位上班族帶著晚餐和飲料在對號座上看著雜誌,靠站時,發現身旁站了一位攜帶幼子的婦人,小朋友把手握得很辛苦,儘管是對號座位,上班族仍把位子讓給小朋友。

這些場景大家都不陌生,但您有何想法?是上班族和女學生比較有愛心嗎?還是老翁才是有理的一方?您我心裡都清楚,問題不該是在「博愛座」。

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訴我們要體貼、尊重他人,尤其是老弱婦孺。所以在教育的場域中,大人們時時提醒下一代要有品德,而我相信在大眾運輸工具上設博愛座,也就是社會教育中提醒大家要重視禮讓、尊重和同理等品德。但請想想,到底是遇到老弱婦孺該讓位?抑或是「博愛座」該讓位呢?

曾聽一位知名導演提過,國內有一個怪現象,設有博愛座。這位導演觀察到,公車或捷運上都坐滿了,後來上車的人拉著吊環搖搖擺擺,但始終有幾個位子沒有人去坐,仔細一看是「博愛座」!或是,公車或捷運上都坐滿了,包括「博愛座」,當有位孕婦上來時,全車的目光都往博愛座的方向看,確定是誰坐在博愛座上,彷彿只有坐在博愛座的人需要讓坐。他也自嘲的說,尷尬的是,像他五、六十歲,雖然頭髮已白,但體力還不錯,可不可以坐「博愛座」?

「博愛座該讓座」是台灣特有的禮制傳統,而非法制規範;是傳統文化中期待有禮之士之「應所做為」,而不在於法理規定下之「必須作為」。既然如此,或許可以轉換一個思維,不再設置「博愛座」,而是使每個人打從心底認同進而身體力行,讓每個座位都能成為「博愛座」。

其實在台灣讓座的人比不讓座的多很多,尤其是學生族,所以不要因為少數個案,讓外界誤以為現在的學生沒有禮教,對他們而言,不公平!

 

【2010.09.01 聯合報╱劉和然/台北縣教育局長(北縣板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