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雄風飛彈發展初期,工作同仁都抱著滿腔熱血,但是真正從事過飛 彈研發工作的人,卻一個也沒有。因此,劉教授正是我們所渴望的專 家。那時劉教授與林驊博士兩個人構成很好的搭配。

劉詒謹教授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航空系博士。他曾經是美國洛克希 德公司(Lockhead Cooperation)飛彈部門研究員,並主持過美國海 軍的砲火指揮系統研究計畫。1971年7月他應我國國科會之請,在清 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我曾先後多次向劉教授請教問題,並於1972年 1月促成中科院與清華大學簽訂合作計畫書,由劉教授指導中科院人 員研究飛彈導引控制系統,先後共2年。1973年6月劉教授的國科會客 座教授期滿後,我們特商請由本院與清華大學合聘劉教授,在國內繼 續工作3年;工作地點就安排在我的辦公室旁邊,我們可以隨時向他 請教問題。

由劉教授指導我們的合作計畫,是雄風計畫第一個與院外單位合作 的研究計畫。雖然在1974年6月因為美國方面的原因,劉教授提前返 美,但是他已經對雄風計畫有非常大的貢獻。

劉詒謹教授貢獻良多

劉教授返美後,每當我去美國公差時,總會安排時間去華盛頓登門 拜訪;有時帶著雄風飛彈試射時的遙測資料,攤在劉教授客廳的桌子 上請教。雄風一型飛彈計畫完成之後,我仍然保持去華盛頓拜訪劉教 授的作法;不是請教飛彈問題,而是去探望和表示感激。

在雄風飛彈發展的初期,工作同仁都抱著滿腔熱血,準備為這一任 務獻身奮鬥;但是真正在以前從事過飛彈研究發展工作的人,卻一個 也沒有。因此,劉教授正是我們所渴望的專家來指導我們。那時劉教 授與林驊博士兩個人構成很好的搭配。林博士以短期訪談方式指導我 們大的方向;劉教授則長期以朝夕相處方式,指導我們如何實際去解 決導引控制問題。有時候他們兩位導師會出現在同一個會議裡,那也 就是重大問題必須決定的時候。

現在(2008.1.21)回想起來,劉教授對雄風計畫的具體貢獻有以 下幾點:

(1)慣性導引系統的研究。劉教授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追迫實 驗室(Draper Laboratory)服務,這是全世界最精密的陀螺儀和慣 性導引系統的研究單位。美國的長程飛彈和人造衛星導引系統的精度 ,都是依據該實驗室所研製的陀螺儀精度而決定的。因此,劉教授是 真正大師級的慣性導引系統專家;他使中科院在慣性導引方面,一開 始就發展得很踏實。參加這一方面工作的,大部分是第二研究所的同 仁;在我負責的組內,是由陳平和先生跟隨劉教授研究新型陀螺儀的 設計。

精密陀螺儀的重要性

劉教授曾經介紹我去參觀追迫實驗室。那是在麻省理工學院旁邊的 一棟很老舊的大樓,裡面擠滿著研究室和實驗室。那天負責接待我的 是一位資深的研究員,也是劉教授當年的要好同事;他的熱心講解, 使我對新型精密陀螺儀的研製得到很深的印象。那天,創建追迫實驗 室的追迫(Charles Stark Draper,1901—1987)博士,也在他的辦 公室裡接見我。當我看到牆壁上掛滿了美國政府,特別是國防部,給 他的很多感謝狀,使我無限地景仰他。他領導的研究計畫在那時的目 標是:每隔10年使精密陀螺儀的精度增加「一個零」(十倍)!

這次參觀使我確實知道陀螺儀精度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中科院服務 期間,對精密陀螺儀的研製計畫都盡量鼓勵和支持。記得我自中科院 退休時,第二研究所負責精密陀螺儀的幾位同仁,特別將他們最新研 製的兩具陀螺儀解剖,並做成紀念品送給我。我是曾經在1964年親自 到美國的軍用廢品店裡尋找舊陀螺儀的人;我有機會在追迫實驗室看 到美國最新研製的陀螺儀;而且有幸接受我國自製的最精密陀螺儀作 為臨別紀念品;我是何等的感謝神的安排!這一切的最初關鍵人是劉 詒謹教授。

(2)雄風一型飛彈導引系統的設計。雄風一型飛彈使用一種特殊 天線的歸向(Homing)方法,因此導引系統的設計,也要用特別的方 法來配合。劉教授指導我們派到清華大學工作的蔡義從先生,作了很 多模擬工作,終於確定了一種方法;後來經過宋真堯等同仁的改善, 實際用在飛彈上。換言之,雄風一型飛彈上的終端歸向導引方法,是 劉教授教導我們做的。

(3)飛彈重要數據的預估。1971年由中科院二、三所正式展開雄 風一型飛彈研製行動時,不但二所的風洞尚未建立,三所負責導引控 制系統研發的第三組,也只有一台能量有限的TR-48類比計算機,勉 強可供模擬訓練之用而已。因此在第一枚控制彈發射之前,飛彈的重 要數據都是由二、三所有關同仁由計算和猜測而得的。我記得很清楚 ,第一發控制彈真正被採用的彈上重要數據,是請劉教授預估的。以 後的事實證明,劉教授的那次預估相當可靠,其誤差在工程人員可以 接受的範圍以內。這在「先求有,再求好」的原則下,劉教授的預估 數據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幾次難忘的飛彈試射

(一)第一次滾動控制彈試射

1975年10月28日,台灣南部的飛彈試射場,雄風一型飛彈開始作第 一次控制彈飛試,其主要目的是測試飛彈的滾動控制系統是否穩定。 飛彈裝配好了之後,導引控制系統機械方面的負責人王克勇先生(我 的機校同年班同學)把我叫到飛彈旁邊對我說:「飛彈頭上的兩個天 線護罩,與彈體都有一條很大的空隙,會不會影響飛彈控制系統的性 能?」我用右手的小指頭伸到空隙裡去又拿出來說:「照原訂時間發 射。」他說:「讓我用膠布把空隙貼起來好了。」我說:「好。」因 此,這枚首次飛試的控制彈,在彈頭兩邊天線護罩與彈體之間都貼著 膠布。(待續)

 

2010.08.08 旺報 / 韓光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