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對弱勢產業與失業問題的衝擊一直是各界關心的話題;及至近期國內接連發生六輕工安事件、環評爭議令中科開發受阻,經濟發展的質量之爭更加白熱化。事實上,產業結構的調整及財富重分配是全球化浪潮下,每個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只要台灣持續自由化、國際化,所得差距就會日益擴大,政府在短期因應之外,也須有長期方向及作法。

過去數十年來,隨著經貿自由化程度日深,各國吉尼係數(用於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吉尼係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平均)均呈上揚走勢。換言之,不論是否簽署ECFA,政府均無法迴避貧富不均導致的社會問題,只是政府一直未予重視,相關課題因而在ECFA簽署後被放大檢視。

面對這個問題,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各國政府會在刺激成長與所得平均間做不同的取捨。大陸過去採低工資、低福利的發展策略,雖成功取得驚人的經濟成長,但近日罷工抗爭不斷,因建設開發而進行的房屋拆遷、土地徵收,也引發政府與民間衝突,均顯示人民不會長期忍受嚴重的貧富不均。台灣面臨的問題沒有大陸嚴峻,但近期也是警訊頻傳。例如苗栗大埔事件,優良農民化身「釘子戶」,夜宿總統府前抗爭,顯示經濟發展到達一定程度後,弱勢者的相對剝奪感將益形嚴重。

不過,政府長期一貫強調經濟成長,重視量化的數據,卻輕忽社會安全體系的建立、社會階層的流動困境,以及所得重分配的後遺症。最近的例子就是大降營利事業所得稅,其目的固然是從長遠的「養雞生蛋」著眼,但稅負的流失若無配套,勢將使國家財政雪上加霜,甚至可能排擠社會福利與救助資源;在資本利得免稅及不動產交易不按實價課稅這些領域上,更造成所得逆向分配,形成更大的社會不公,但任何意圖矯正這些稅制扭曲的改革,卻經常被隨意扣上打擊投資意願的帽子而難以推展。

除了稅制,教育是另一個協助社會中低階層脫離貧困、改善所得分配的有力途徑。但是,現行的教育政策也是在進行資源的逆向分配,使得社會階層的流動日益困難。整體而言,低收入者在現行考試制度下本就處於不利的地位,較難進入國立大學,更難進入多位於北部所謂的名校;從各大名校低收入戶與偏遠地區學生所占比率之低,即可知貧富不均與城鄉差距對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可是,政府在分配教育資源時,卻又集中分配給國立大學,特別是國立大學中的頂尖名校。政府極端重視各校的國際排名,將之視為國家競爭力的一環,卻未要求名校需招收一定比率的底層家庭學生,運用有限的資源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

再看社會安全體系的問題。對於因社會變遷產生的新貧階級,憲法明文規定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社會福利工作;但不同於招商時設立單一窗口服務,一次解決廠商所有問題,各行政單位對於社會安全網的建立,幾無橫向聯繫與合作,且做法上縱然有違法律精神卻仍因循陋規,甚而法令建制本身亦悖離理論基礎。例如社會救助法將所謂有能力工作卻無工作者,擬制其受有一定金錢薪資,致符合法定定義的低收入戶人數維持在1%以下,但經推估,實際上低於貧窮線的人口比率可能高達12%。

經濟成長是一國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但在國民所得水準已達一定程度之後,政府除了追求數量上的成長,也須同步關注經濟成長的內涵,認真投入資源於緩和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等問題,為經濟發展注入可持續的安定力量。

 

【2010.08.05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