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機場的問題層出不窮,從機場食物、手推車,到機場環境,都一再受人詬病,最近又有空橋斷裂、中控中心的紀律問題,以及其他更多不堪的新聞傳出;事件的發展過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首先,主管單位一定在狀況外;其次,消息傳出後,主管單位表示會嚴加處分,但對於是否更換相關主管仍在思考中;隨後,更高層表示震怒,於是主管立刻更換,風波終於逐漸平息。

這樣的戲碼其實多年來反覆上演。大家記憶猶新的是,前不久因台中市黑道殺人所引發的警紀事件;事件發生後,大部分人都和台中市長胡志強一樣,驚訝的發現原來我們的警察與黑道,就像牛奶與義式濃縮咖啡混和出「卡布其諾」那樣的水乳交融。如同前述,議處、震怒,最後台中警察局長易人;這件事最終也將淡出多數人的記憶。

當一個事件發生,許多人會大聲疾呼:政府的螺絲鬆了;大家並寄望新的主管或首長一上任就能拴緊螺絲。此一說法的關鍵是認為,這是一個「局部」問題,例如,只有機場的中控中心或機場本身的管理出了問題;或者這是一個「偶發」事件,例如,空橋只是突然斷掉了。如果問題只在局部或出於偶然,便與制度無關,更換首長應該就足以改進。

但這真的只是局部或偶發問題嗎?台北市捷運文湖線的荒腔走板、軍中一再出現的軍紀問題,甚至八八風災時,許多中央與地方單位暴露出來的老大與顢頇,都顯示出問題並沒那麼簡單。事實上,當政府各個部門頻繁地出現不同狀況時,這已經不是一、兩個螺絲的偶爾鬆脫,而是整個政府長期失靈的問題。過去的經驗顯示,這樣的問題無法靠更換少數一、兩位主管就能解決。

在經歷過經濟消沈鬱悶的十年後,台灣早就到了必須急起直追的時候。馬總統在就任兩周年時許諾要為台灣打造黃金十年,因此必然更能感受到時間的急迫性。此時,馬總統應該要問:目前的政府體系是否足以承擔所期待的建設與改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該如何改進,才能使政府體系成為更有效能、更具戰鬥力的團體?

針對後者,我們不揣簡陋,要在此做一些原則性的建議。第一,打破各單位的本位主義:由行政院針對不同的政策目標,統合各部會及其下屬單位,建立以目標為導向的功能小組。第二,激發人員的積極性:全面檢討人事,拔擢一批具有專業能力,且能積極任事的人員,由他們負責功能小組中各層級的主要工作。第三,確保工作的持續性:揚棄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新的績效標準,持續性的監測功能小組的進度。

以馬總統矢言的全球招商為例,相關的功能小組應該包括:負責綜合規劃的智庫與不同部會的幕僚單位,負責整體經商環境檢討與改進的業務單位,負責不同招商責任區實際工作的推動小組。部會正副首長們一方面選拔適當人員,另一方面則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分工,掌握工作進度。主其事者則應有「謀之在眾,斷之在獨」的決斷力,有效的領導並推動所有工作。

我們建議的原則未必是唯一的作法,但我們希望強調的是:先改變自身,才可能開創不一樣的未來。過去的事例顯示,舊有體系已經失靈;寄望這樣的體系去從事前所未有的、開創性的工作必然是緣木求魚。我們若想迎頭趕上,就必須勇於突破窠臼;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就是這個意思。

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訂後,台灣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跑點上。這是改變的時刻;當我們不畏懼改變,我們才有可能改變台灣的未來。

 

【2010.07.13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