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演了一年多的公視董監事之爭,至今紛爭仍未落幕;而領銜主演的董事長鄭同僚竟又透過黑箱作業,迅雷不及掩耳地佔據了華視董事長職位。這場令人瞠目結舌的連續劇,汙辱了整個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的公共精神;而新聞局的囁嚅束手,令人感覺其無能到了極點。

也正因為這齣鬧劇發生在「公共」二字的堂皇招牌底下,更清晰反映了台灣民主跨步年代有過的天真,以及天真破滅後的不堪。四年前公廣集團成立,扁政府宣稱是要供社會大眾公有的、免於政治和商業汙染的優質頻道與節目,許多民眾也便如此相信。孰料,執政者以意識形態及黨派觀點分派董監事職務,卻讓「公共」大幅變了質,不僅頻道染上政治色彩,甚至成為少數政治代理人爭奪公共資源的殺戮戰場。

諷刺的是,雖然董監事有「任期制」的設計,卻無以維持這些公共電台的「獨立性」,反而埋下更深的對峙禍根。以這次的鬥爭為例,二次政黨輪替後,馬政府想要以增補董監事的方式來改變公視集團執意偏綠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卻受限於任期制而難有作為。與此同時,民進黨原先提名的親綠董監事卻發動一波波卡位突擊,包括鄭同僚先以假處分手段使董事會陷入癱瘓,繼而又罔顧董事會正當程序擅自指派人員出任華視董事,使自己順利當選華視董事長。這種種行徑,豈還有什麼公共精神可言?公眾的權益又被置於何地?

觀察近年公廣集團的發展,除了立場不夠中立,品質不如人意更是受到詬病。其董監事的內部分歧,較諸其他商業電視台要嚴重百倍,內部員工也難以感受公共服務的榮譽感,這真是可怕的沉淪。更讓人痛心的是,台灣的傳播學界原本圈子不大,不少人卻被捲入兩極爭端,將公共電視看成政治練兵場,那些找不到乾淨空間可以立足的人也只能徒呼負負了。

回顧廿多年來,台灣呼籲「媒體改革」的呼聲不斷,相應成立的媒體改造、媒體觀察團體也不在少。然而,看看今天的景象,在形式上似乎攆走了壟斷的黨政軍,實際上卻招來了吃相更難看的禿鷹學者,這樣的「改造」實令人不忍卒睹。台灣今天上百台的電視頻道,能吸引人佇目的實在不多;而理當提供優質公共節目的公廣集團,旗下幾台竟也每下愈況,不能擔負起服務公眾和弱勢族群的功能。這個現象,不正是台灣廿年民主「說起來輕鬆、做起來變調」的縮影嗎?

正因為如此,新聞局對公視的鬧劇一再以「尊重媒體獨立」為由而袖手旁觀,當然讓民眾感到不齒與不耐。公視的情勢,分明已經荒腔走板,有什麼值得「尊重」?再說,鄭同僚及其同夥謀取公共電視權位的手段,恐已涉及違法徇私的地步,嚴重踐踏了公共電視成立的初衷。這樣擅權操作,又豈配稱得上媒體「獨立」?更別忘了,公廣集團的資金主要是來自政府和民間捐助,政府自有扮演監督角色的責任;若竟任由公視被少數人恣意操作,對得起人民嗎?何況,同樣是任期制,金管會的陳樹任職四個月即下台,檢察總長陳聰明也是在任期未滿即提出辭職;公視董事會已無法正常運作,政府難道還要坐視不問?

進一步看,若干曾大力推動媒體改造的傳播學界人士,對於今天公視的亂象,其實也該負擔部分責任。他們在改革年代提出高調宣示,但在目睹事實變質之後,卻自甘放棄了早先的堅持,甚至有人選擇隨波逐流。今天台灣電視品質的墮落,和傳播學界分化的軸線成平行發展,並非偶然。若傳播人只耽溺於政治追求,卻忘卻服務公眾及資訊自由的初衷,那是專業的淪落。

今天公廣集團的醜態,充分印證了台灣民主之路的知易行難。高舉的理想,如果沒有真實的信念,沒有堅定的決心,沒有正視問題的勇氣,頂多只能做出山寨版的公共電視;更糟的情況,則淪為黨派營私的工具。最可嘆的是,有人扛著「公共」媒體的招牌興風作浪,政府卻還拚命喊「尊重」!

 

【2010.07.01 聯合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