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孕婦因專業知識不足,常陷入看時辰剖腹生產的迷思或剖腹產可保持身材較不會產後變形,成大醫院小兒胸腔科主任林毓志指出,這種作法易造成不足月的「晚期出生早產兒」,這種嬰兒其新生兒時期與嬰兒期的死亡率較高,同時較易罹患呼吸窘迫症、餵食困難、低血糖、新生兒黃膽、體溫不穩定、呼吸暫停等病症,並且更常再度住院、接受點滴與呼吸器治療,更常因疑似敗血症而接受檢查,值得婦女朋友三思。
一名婦女懷孕三十四周,由於鄰居口耳相傳,若採取剖腹生產的方式,較不會有產痛、身材變形、大小便失禁等現象,同時其阿公對「時辰」的觀念相當重視,為獲得好生辰,硬是要求孫子在不足三十五周就出生,因為以後都沒有好時辰了,像這種迷思,常在婦科上演。
林毓志主任說,醫學定義上滿三十七周的懷孕才稱為「足月」,未滿三十七周就出生的就稱為「早產兒」,而介於三十二至三十七周出生的新生兒稱為「晚期早產兒」。過去,這些嬰兒被稱為「接近足月的新生兒」,認為他們的問題是「輕微的」,嚴重併發症並不常見。
惟近來的研究則發現,「晚期的早產兒」與「足月兒」比較,其新生兒時期與嬰兒期的死亡率較高,同時亦較易罹患呼吸窘迫症、餵食困難、低血糖、新生兒黃膽、體溫不穩定、呼吸暫停等病症,並且更常再度住院、接受點滴與呼吸器治療,更常因疑似敗血症而接受檢查。長期追蹤亦發現其發生過動兒、發展遲緩與須接受特殊教育及留級生比例也較高。
此外,去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孕婦最好不要在懷孕三十九周之前在無醫學上的理由採取選擇性剖腹生產,以避免嬰兒出現嚴重併發症,尤其是呼吸方面疾病。
林毓志指出,在台灣產婦剖腹產率一直居高不下,約有三成以上的活產嬰兒是以此種方式出生,其中晚期早產兒更達到近五十%。根據九十八年統計,剖腹產者約六萬五八七八人,其中不符合適應症、選擇剖腹產者約占六%,顯示近四千名孕婦選擇剖腹是非必要的。
【2010.07.01 台灣新生報 /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