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協商ECFA的早收清單,已經到了緊鑼密鼓的最後階段。依照目前透露出來的訊息,我方大概可以爭取到500項,比WTO早收清單常見的300項大有斬獲,乃被稱為「WTO plus」;相對地,由於對岸慷慨表示要讓利,因而免稅項目會低於300項,即所謂「WTO minus」,前幾天據說只有200項,但最近經濟部改口指出會是250項,仍比我方少一半。
不知從何時開始,雙方的優勢劣勢完全取決於清單項目的多寡。這種死抱數字的態度,會造成許多偏差;因為一些較大的項目,一項就涉及數十乃至數百產業,一旦只論數字不問內容,談判雙方就會取巧地迴避此類項目,將它打散成為數十個項目,一口氣讓數字膨風數十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汽車業。一開始,汽車業者信心滿滿,認為一定會列入清單,享受免關稅的優惠,長趨直入對岸市場。然而最先出局的,正是汽車業。原因之一,應是汽車業整合了鋼鐵、塑膠、電子、機具等數十個重要產業,一項抵其他產業數十項;多列這樣的項目,要達到「WTO plus」的500項,就戛戛乎其難哉。但反過來,將汽車零組件等相關產品取而代之,即刻就佔去500項中的甚大部分。
因此,不知其所以的官員與民眾對數字的迷信,反而會使最重要、最有利的項目不得其門而入。
除了迷信數字之外,大眾還有另一個迷思,那就是一定要將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盡可能納入早收清單。這完全弄擰了「早收清單」的初衷。執政者在鼓吹早日簽訂ECFA時,最有力的說辭是,東協10國與對岸成立自由貿易區,我們若不及早加入,許多產業會因東協諸國免關稅而受到重挫。
順此邏輯,最該納入清單的,反而不是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而是最可能受創的產業,而且,受創愈重者愈應優先。
同時,國內許多產業受到關稅的阻礙,進軍對岸市場十分困難,如果稍予臂助,他們可能如魚得水,一改其積弱不振的頹勢。
如是,強勢產業未納入清單者,除非如石化業某些品項,受到新加坡免關稅輸中的直接威脅,那些仍然能在對岸順利發展,應無納入之必要。
唯有那些原本可能受到當頭重擊者,因免稅的庇護而不受威脅;以及更多亟待扶持的相對弱勢產業因納入而可順勢躍起,成為新的生力軍,這才是我方的最大勝利;比形式上得到「WTO plus」的500項不是更加划算?
2010.06.18 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