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塵」(「微塵」),是從梵文rajas意譯的佛教詞彙;真諦則將梵語artha譯為「塵」,是取其色等六境具有染汙情識之義。主要是指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覺、思維作用之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稱之六塵、六境。佛教則以六種根識都清淨無垢,稱為「一塵不染」,亦有「六根清淨」之說。

又,此塵無數且常搖動,並附著於他物而染汙之,故於佛教諸經論中常以此譬喻為「在俗」或喻為「煩惱」,遂有塵垢、塵勞、塵世或遠塵、脫塵等辭彙,而有不同的意境詮釋。

例如:「學者閉關念佛,必念至一塵不染」,或說「一句彌陀分外融,萬法皆空心佛現,一塵不染六根通」,是指念佛若絕去外緣至不沾一塵,不染一法;而《金剛經淺解》則提到,「若性本清淨,一塵不染,則萬象俱空」,用以說明自性本自清淨,不染一微塵;或說自性原本蕩然空無,則形容為「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般常住清淨。

宋‧張耒〈臘初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說明姑射仙子肌膚若冰雪,絲毫不受汙穢之物所感染。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老人家又是位一塵不染兩袖皆空珥珥」,這是十三妹稱讚安公子之父「居官清廉」之意;又,清‧李光地在《朱子》全書中有「不染一塵」之說,同樣指為官清廉之意。

故知「一塵不染」原指佛教修行的境界,為後世援用轉而形容行為境地之清淨、為官之清廉等;或最常見的形容是指居家環境的窗明几淨、東西之潔淨。

就《大智度論》卷四所述:「細薄皮相:塵土不著身,如蓮華葉不受塵水」,以蓮花葉之不著塵埃、水滴,當更易明白何謂「一塵不染」了!

 

2010.06.03 人間福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