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賢這名字本來默默無聞,這兩天成了很多新聞報導中「讓四百多人倖免於難」的勇士。林宜賢是台鐵駕駛員,開火車中途忽然血壓飆升,全靠意志力支撐,勉強讓火車安全靠站。知情待命的台鐵人員和值班員警嚇得發抖,可見情勢一度多麼危急。
林宜賢自稱責任重大,堅守工作崗位,免去一場災禍,可謂「敬業」的最佳表現。「敬業」說來輕鬆,但執行徹底與否只在一念之間,卻可能成為一個工作、一整個行業的成敗關鍵。麵包師傅更用心、更執著一點,就可能闖出吳寶春那樣的成績。乘客很少打照面、通常「忘了他的存在」的火車駕駛員,堅持職責與否,就可能關係到多少人命。
台灣各角落的工作人員,有時職業會被標籤上尊卑貴賤,但「敬業」與否的程度因人而異,並不容易達成一致的標準和自律要求。小人物如夜市攤販,有人敬業得不得了,嚴格控管食材,時時關心客戶的反應。反過來說,高身價如醫師等專業人員,也不無可能工作時漫不經心或態度傲慢,完全不把病人認真看在眼裡;這種人的專業能力高低是另一回事,但絕稱不上「敬業」。
台灣的學校教育,要人把書讀好,但不太教導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又承襲某些傳統觀念,在熟人之間講求特定交誼禮節;但面對陌生人、面對群體、面對非私人關係的工作場域,不容易嚴格要求「無私」的、普遍性的互動規範。這是為什麼,各行業或可規定出「工作守則」,但各人執行的「敬業度」參差不齊。這也是為什麼,人稱「科技推手」的李國鼎先生,晚年熱心推動「第六倫」,也就是「群己關係」。他曾說,一個國家不可能長期保有進步的經濟和落後的國民;而「第六倫」的核心概念,顯然是為樹立現代人的個己和群體間的「公民」倫理。
如果李國鼎先生在世,聽聞林宜賢的個案,應會舉為「第六倫」的範例。「第六倫」可惜始終未能蔚為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口號,但至少台灣各行業應多鼓勵、多自律要求一點「敬業」精神。
【2010/03/30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