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半年,大夥皆在談一件大事,Bob Dylan(巴布.狄倫)要來台灣演唱了。

所謂大事,乃Dylan之來台,有可能是這五十年來赴台表演者中,最最最重量級的一位。正因如此,太多的本地知音,不免為Dylan的即將來台感到隱隱的一絲愁緒或什麼的。

這愁緒云云,乃他太浩瀚了、太豐厚了、太教人不知自哪個點說起了。他若真來了,會不會原本如夢或如神一般的期待,霎時要真實的呈現在眼前俗界,豈不是教人緊張極了?再者,他年近七十,老人矣,其現場演出能滿足歷年聽自他唱片所得絕美印象的歌迷嗎?更甚至,大夥實盼他一切無恙,及見了本人,覺得他老態委頓,心生不忍,亦可能歎之惜也。

六十年代初Joan Baez在台的翻版唱片(唱Donna Donna)早已極紅,而不久Peter, Paul and Mary亦唱紅Blowing in the Wind,但台灣尚不多人知曉Bob Dylan。然不多時,人們愈來愈知原來太多歌手所唱之名曲是出自Dylan之手,遂去找他的唱片。而他六、七十年代的所有唱片台灣皆買得到翻版,故曲高和寡云云,壓根不存在。中山北路的西書店,不但買得到他的翻版歌本(數月前,我還在舊書店買到Blood on the Tracks),連他沒幾個人看得下去的意識流文體的小說Tarantula亦有翻印。

一九六四年「動物」合唱團唱紅了House of the Rising Sun,此曲雖是「口耳相傳」(traditional)的老民歌,但「動物」所聽版本,是Dylan第一張唱片中該曲;然Dylan本人學得此曲,亦是不久前在紐約格林尼契村學自Dave Van Ronk。

大約是一九六六年,Dylan赴倫敦演唱,一個叫D.A. Pennebaker的拍片者全程跟著,拍了一部「Don't Look Back」的紀錄片,片中的Dylan,便教人見著了他的英俊、他的青春、他的那股天王巨星的感染力,也使這部所謂「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的拍片法,為世所廣知。

而民歌新人有所謂New Dylans(新的狄倫)出現之說法,如Loudon WainwrightⅢ、John Prine、Eric Anderson、Tom Rush,不列顛的Donovan更是不在話下,另外便是Bruce Springsteen,當然,沒有一個人能超越他。

Dylan早期的歌,既多民謠(folk)情韻,也富「抗議」之當年風尚。但真要到了一九六五年的Highway 61 Revisited與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以及一九六六年的Blonde on Blonde這三張唱片出爐,才教人見識了他不但是詩人、是民歌手,也是搖滾天王。但七十年代中期的Blood on the Tracks與Desire兩張之出爐,這時三十四歲的Dylan,我認為才是最高峰。但也隨即要經歷妻子Sara離他而去、往後有好幾年極為低落、甚至成為過度虔誠的教徒之抑鬱歲月。

若他來台,該唱些什麼歌?好問題!我若提議,會提I Shall Be Released、My Back Pages、One More Cup of Coffee、Oh Sister、Idiot Wind,或是一些別人寫的歌,像他曾唱Gordon Lightfoot的Early Morning Rain唱得極好,或是像他在Don't Look Back電影中唱Hank Williams的Lost Highway與I'm so Lonesome I Could Cry,或是他唱五十年代初流行,但很多年來被人遺忘,後來被收進《天生殺手》電影插曲中的You Belong to Me。

 

(作者舒國治為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