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林明燦

周先生今年60歲,他在34歲那年因為胃出血而住院,證實為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因而接受胃亞全切除手術,部份的胃被切除。此後狀況一直穩定。但半年前開始又出現解黑色大便之現象,周先生接受胃鏡檢查發現切除以後所殘留的胃,在胃與腸接口處長了一個直徑約三公分之癌症,切片診斷確定為腺癌,遂再接受一次手術,將全部的胃切除。

張太太今年54歲,她在三年前因胃癌而接受手術,將全部的胃都完全切除(胃全切除術),術後情況穩定。但最近一個月她開如覺得胃口不佳,腹脹及上腹痛。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肚子內有大量腹水,並有淋巴結腫大,證實為胃癌細胞轉移至腹腔及腹部淋巴結,遂接受化學療法。

胃切除手術的原因很多,其中十幾二十年前常見的原因是消化性潰瘍出血或穿孔,造成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出血導致休克、穿孔造成腹膜炎),因此不得不進行手術切除部份的胃,以減少潰瘍的併發症。

這種因為良性疾病(包括潰瘍出血、穿孔、阻塞)等原因所進行的胃切除手術,多半進行胃亞全切除手術,也就是胃只作部份切除,尚保留一部份的胃,稱為殘留的胃。但是胃切除的病人因膽汁逆流或缺少胃泌素保護,而刺激胃黏膜,使殘留的胃可能在日後容易引起胃癌。

現在最常見胃切除手術的原因是因為胃癌,醫師以手術切除癌症所佔據的區域之後,殘留的組織雖然肉眼看不到癌症存在,但可能在數年或數月之後,在殘留的胃或其他區域:如腹膜、肝臟或淋巴結又長出癌症,這可能是原來存在的胃癌細胞再發或者新長出來的癌症。

很遺憾的是,胃癌一旦復發,幾乎很難治癒,如果胃癌術後的病人沒有定期回診,等到因為身體不舒服才去做檢查時,通常都已經是多處轉移了,但是也有病人靠著早期發現,利用手術或藥物治療,在發現復發後也活了好幾年。因此就算手術已經將胃癌切除了,一定要記得在手術後仍要跟醫師配合,定期追蹤,如果有任何的不舒服也要隨時告訴醫師,才能在腫瘤復發的初期偵測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