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報導行政院通過「充實社工人力計畫」,預定在未來的六年內陸續進用政府社工一千餘人,並在十五年內完成半數以上納編。看到這裡,身為社工人員的一分子,不禁感到喜憂參半。喜的是,近四十年來,社工人員在社會角落的付出,得到了某程度的肯定;憂的是,實踐這個計畫,困難重重。

     首先,中央開票、地方埋單。依據過去政府在遭逢社會關注的重大事件之後,中央政府會迅速做出回應,並在次年提出令大眾為之振奮的方案,通常就是允諾增聘專業人員,以期「解決」這些社會議題。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這些方案通常中央要地方政府「六四分帳」,也就是地方政府要自籌六成經費。所受的影響是許多財政拮据的縣市政府只好以「沒錢就不聘人」為因應,造成社工人力在方案轉換中不斷折損、虛耗,寶貴的處理案件經驗無法留做未來進步的基礎,間接拖慢社工專業進展。

     其次,縣市首長、各吹各號。就社工人力員額方面,已有某剛升格為準直轄市的縣長已經率先承諾增加社工人力,並在本月通過組織編制;因為這位準直轄市縣長理解到,社工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對人的高度熱情,對他人所遭逢的痛苦感同身受;更需要有效能的做出專業抉擇與處遇,讓服務輸送能更具效益。

     在社會劇烈變遷過程中,想要將事情做得很有品質(濃厚的人性關懷)、又要有效率(一定的時間之內要處理一定數量的「案件」),是很弔詭而矛盾的。但並非所有縣市長都能理解專業的需要,也無法增加員額及預算來支持設社工人力。因此,「專業制度建置」成為必然的基礎。縣市首長若能理解這一點,能全力支持適當的編制,提供必要的工作工具(如人員的安全裝備、資訊裝備等),將可以使工作人員更心無旁騖於實際的服務上。

     第三,專業團隊、專業教練。任何人都同意,美國洋基棒球隊教練,須是個「狀況內」的人;甚至,他經常曾經是個很棒的球員。在台灣政府單位的社政主管,長年來因各種因素導致非相關經驗的主管任職的現象經常發生。這些主管雖也偶有學習力強、投入度高的人出現,但也總需要一、二年的時間才能完全進入狀況。等他進入「作戰狀況」,有的是另有重用,有的則隨縣市首長更替而轉換。這對社政主管所肩負的任務來說,實在是時間與資源的錯置。

     目前台灣各縣市政府社會局處主管當中,擁有社會工作相關學歷的人極少,曾經在第一線擔任社工人員的人更少。相較於其他行政主管,例如衛生局主管大多是醫師或其他醫技人員、教育處主管大多是教育背景的前輩擔任來看,目前社政單位可進步空間顯然還很大。

     最後,專業分工、各司其職。在分工精細的現代,沒有人會期待農夫要能種田又要能抓小偷。當下發生林林總總的社會案件,許多人到最後都歸結到一點:希望社工更努力。以政府部門的社工人員最常處理的家庭暴力或兒童少年虐待案件為例,除了社工人員必須做好對當事人情緒的安撫、支持之外,還需要有教育體系的配合提供安全的教育環境、警察體系提供現場的必要安全戒護、以及衛生醫療單位提供完整的身心照顧服務。

     回顧國內過去許多令人遺憾的案件,社工人員絕對有進步的空間、絕對仍有不足之處;但是,大多數的時候,社工人員處在孤立無援的案件服務過程,這些「應該」到位的後援而沒到,是否也能有所「期許」?讓未來的社工服務可以專心在社工的專業工作上,使這整個網絡的服務真正能維護人民的福祉。

 

(作者

  • 何振宇
  • 為社會工作師,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