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老人的新聞很多,在凡那比風災中,高雄縣普德養護中心多名老人泡水的新聞尤其讓人不忍。國內的安養機構多半品質不佳,合格機構如鳳毛麟角,也非一般民眾所能負擔,在在凸顯老人照護問題亟需解決。
老人照護需要時間與專業,但很多老人健康問題並不嚴重,經醫生診治開藥後,只是需要人提醒照顧按時吃藥,更多老人則是需要人陪伴,以解除心理寂寞。因此子女們如何抽出時間陪伴老父老母,是現代人最需要又難以滿足的問題;在工商業社會,子女多離鄉背井出外打拚,寄錢回家不是問題,如何找時間照顧父母才是大問題。
一九八○年代興起於美國的「時間貨幣」制度,值得國人參考。「時間貨幣」的概念很簡單,是由民眾擔任義工後,把服務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然後根據自己的「時間存款」多寡,和加入這個制度的人互相交換服務。例如,有人會園藝、有人會跳國標舞,就可以互相交換學習。在美國紐約州小鎮綺色佳甚至發展出時間貨幣可換抵實質美元的制度,義工居民可用以在鎮上的商店購物。目前日本、香港、智利等地也建立各自的時間貨幣制度。
因高齡社會來臨,時間貨幣開始運用在老人照護,並引入異地互換的制度。外出工作的子女平時就近當義工,所儲存的時間貨幣,可以和家鄉所在地的義工交換,請他們代為陪伴、照護父母。這種利用「時間貨幣」異地存取的操作方式,最適用於無法隨侍在側的子女。
時間貨幣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節省大量金錢成本支出。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最近的資料顯示,全球失智人口照護成本去年是四千二百多億美元,今年驟增到六千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第十八大經濟體的規模;而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分攤到的失智症照護費用至少二十萬元新台幣。
失智症是高齡社會最普遍的照護問題之一,加上其他老人問題,所需照護成本更高。採用「時間貨幣」觀念與制度,不僅可大幅降低社會成本,對多數經濟能力不足,但有高堂父母需要照顧的人,等於多了一個以當義工換取父母照護機會的管道,有助紓解老人缺乏即時照護的難題。時間貨幣也可以替自己「存老本」,等到自己老年有需要時,提領出來換取照護。
國內在十年前引進時間貨幣的制度,目前弘道老人基金會有此服務,不久前,才有子女以自己當義工存下的時間貨幣,請人陪鄉下的老父一圓搭火車的夢想。
不過,時間貨幣制度要在國內普遍執行,目前因國人觀念不足,加上沒有足夠的媒介平台、時間貨幣計算與兌換機制尚不完備,這方面政府社政機構應該積極介入協助,一旦建立了時間貨幣的完整制度,不只民眾受惠,也可以彌補政府社工資源不足的問題,讓國內的老人照護獲得更多的資源。
2010.09.24 人間福報
留言列表